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重新发现曹植

http://www.CRNTT.com   2013-08-28 12:43:56  


 
  曹魏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仅有(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100多年的时间,加上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佛教的发展十分缓慢。这时,不但佛经的翻译数量和质量都不够,更大的一个障碍是佛教音乐的中国化问题。正所谓“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梵呗”一词源自印度,是指以曲调唱颂的形式诵经和歌颂佛德。由于梵语语音和汉语语音有很大差别,“梵音重复,汉语单奇”,“鱼山梵呗”正是解决了这个矛盾。曹植在反覆研究了汉代的一些佛经译本和印度的印度梵呗之后,便拟写音调并依《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编撰唱词填入曲调,创立中国的佛教音乐——中国梵呗。因其发端于鱼山,因此被称为“鱼山梵呗”、“鱼山呗”。曹植创立中国梵呗,对于佛教的中国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可以说,没有佛教音乐的中国化,就没有佛教的中国化。

  ■ 马戏之源

  除了文学和梵呗之外,曹植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贡献,这就是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杂技。杂技起源于古代的“角抵戏”,也称“蚩尤戏”;秦汉时代,民间俗舞有了显着发展。曹植与杂技结缘有两个原因:一是“角抵戏”到了汉代与乐府融为一体,而曹植恰恰是乐府诗歌的高手。二是“角抵戏”起源于蚩尤,聊城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区域,蚩尤陵就在东阿交界的阳谷县。东汉末年,战争频仍,到了曹魏时期杂技随之被加入了“马戏”的色彩,曹植的诗歌《名都篇》中“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连翩击鞠壤(鞠和壤,古代两种游戏用具),巧捷惟万端”等诗句描写的都是“马戏”场景。他的《白马篇》中有“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名句。

  曹植不但用诗歌讴歌“马戏”,而且还身体力行,是一位出色的马戏艺术家。史料记载他“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1951年曹植墓发掘出土文物132件,其中有1个蒜头形五花石球,据考证这就是曹植玩马戏使用的道具“跳丸”。解放前,东阿县有一个“东盛马戏班”,就流行这样一段顺口溜: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至今,聊城一带民间对于杂技的称呼依然是“玩马戏”。

  公元232年二月曹植被改封陈王(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邑三千五百户,同年十一月(12月27日)就在忧郁中病逝,年仅41岁。遵照他的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谥号思,曹植也因此被称为陈思王。一个“思”字充分体现了曹植充满坎坷又不断思索的人生。才高八斗的曹子建集马、酒、情、乐、诗、艺于一身,却又一生郁郁不得志。(程冠军)

  (来源:齐鲁晚报 2013年8月26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