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稳增长是调结构的前提和基础

http://www.CRNTT.com   2013-08-16 08:19:39  


  中评社北京8月16日讯/前段时间有些人主张任由经济下滑或倾向于收紧流动性,借此来倒逼经济结构的转型。在当前部分经济指标已接近底线、企业三角债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姜艾国文章表示,调结构是着眼于长远,稳増长是立足于当前,前者是关键,后者是前提,不必也不应将两者割裂或对立起来。只有经济发展不滑出底线,中国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只有经济平稳的増长,企业才能逐步摆脱资金偏紧的状态,才能从过去三年的调整中逐渐复苏过来,才能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去推动创新、做大品牌,以改变中国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偏低的局面。只有经济和企业保持活力,各级财政收入才能合理増长,才能有相当的财力去支持制造业升级、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以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以及工业相对先进、农业严重落后,城市相对发达、农村基础设施明显不足的局面。另外,经济发展要转向主要由内需来主导,也需要企业取得较好的业绩,以便提高职工待遇、扩大企业自有投资,并借此推动消费和私人投资的稳定增长。以上三者正是经济结构调整最重要的主攻方向。谈结构调整,不应仅限于提倡解决过剩产能问题和提升服务业的比重,而应该有广阔的视野及更高的追求。

  同时,调整结构更多的应靠市场化改革以及产业、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支持,而不应靠经济减速或企业经营困难的倒逼机制去实现。比如企业加大对研发和品牌的投入,就需要国家税收政策的扶持,就需要象主席夫人那样带头使用民族品牌,就需要公安部门、工商部门致力于打击制假贩假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用经济减速来倒逼结构调整,在对付产能过剩方面是有效的。但在承认压缩产能必要性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产能过剩既是2009年过度刺激的后遗症之一,与危机之后发达经济体的需求萎缩和中国自身的内需不振也有较大关系。要真正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一方面应釆取措施淘汰落后的产能,另一方面应耐心等待欧美日经济的复苏,适当刺激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并鼓励企业开展市场化兼并。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