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体制成因看中国式政府债务风险

http://www.CRNTT.com   2013-08-01 08:41:30  


  中评社北京8月1日讯/继金融部门“去杠杆化”之后,政府部门“去杠杆化”的进程也开始加速。审计署日前宣布将从下月起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审计政府性债务。这是去年底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之后清查中国债务风险的又一重大举措。

  上海证券报发表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茉楠文章表示,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政府债务问题一直是海内外舆论焦点中的焦点。中国政府的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也有诸多版本在坊间流传。尽管从财政赤字和债务比率上看,中国还远未达到国际警戒线标准,但政府债务增速已令财政和债务风险急增。更值得警惕的是,与欧美发达经济体不同,中国政府债务形成机制与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体制有着更为密切的内在逻辑,可以说,是“不彻底的财政分权+预算软约束+地方政府恶性竞争+隐性债务担保”形成了中国式政府债务的风险模式。

  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财政体制沿革历程,其核心问题始终是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支出责任和收入划分。30 多年间,中国地方财政收支经历了由“盈余剪刀”向“赤字剪刀”的转变。特别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清晰地界定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税基和税收分成比例, 影响深远。自那时以来,中国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从78%稳步下降到了52.1%的水平,而地方财政支出从72%上升到了84.8%,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倒挂”现象比较严重,使得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起来,预算压力空前扩大。

  文章认为,纵向财政的失衡,会产生公共池资源和预算的软约束问题。从预算角度来看,中国的分税制在实施中并未取消预算外资金,当税收收入增长难以弥补大量支出的压力时,面对财政赤字,各级地方政府便不能不尽可能地通过扩张预算外收入和体制外收入来增加可支配财力。特别是在“GDP增长锦标赛”与经济规模的过度竞争背景下,地方政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寻找其他财源,于是,“土地财政”成了这些年来各地方财政的普遍模式。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