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战后市场与政府纠葛史

http://www.CRNTT.com   2013-04-05 10:39:09  


 
  二
 
  对凯恩斯主义的否定为何如此不易呢?这是因为,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导致全球经济严重倒退,给整整一代人带来恐慌。这以后,扩大政府职能的主张便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也引发了政治和法律层面的变化。其标志性事件是1946年美国《就业法》颁布,联邦政府被赋予了更多的管理经济的职权,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产量,把农产品价格人为地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而在这以前,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市场体系常会发生运行不畅的问题,多数经济学家仍把这种波动归于正常范围,认为经济体系能够自我纠错,就像一个人得了感冒,依靠自身机体的抵抗力也能痊愈。人们产生这种自信是有根据的,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在19世纪末的时候,政府的权力已经受到制度的严格限制,几乎不能集中起什么像样的权力以威胁到普通公民的财产和人身权利了。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仿佛一切又都回去了,就像回放一部黑白默语片。
 
  凯恩斯确实与众不同,他不认为经济体是一个能够自我约束的系统,它不能“自然而然”地恢复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在他的理论推导中,自由市场经济就像一艘海面上行使的船,船舵已然出现破损,海风的吹打使它左右摇摆,已无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平安抵达彼岸。他给出的方案是,在经济衰退期,政府应该大规模借债以提升总需求,并在他的新经济理论中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是恰当的。他尤为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认为政府应当通过加大投资——架桥修路,或减税,或给家庭直接增加购买力,来提升对商品和货物的需求,进而引导企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
 
  但是,古典经济学家的看法却与此迥然不同。在他们看来,用于分割的“大饼”是一成不变的,政府多支出1美元,居民就会少消费1美元。而在凯恩斯学派看来,当私人投资支出过低时,政府就应该用自己的财政支出来替代它。政府额外支出1美元,会把大饼做得更大,从而同时增加政府和居民两者的可支配收入。
 
  在“二战”早期的年代里,政府财政支出的大规模扩张正巧与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紧迫局面相合,凯恩斯的灵丹妙药促使经济体从低谷迅速反弹,失业率应声下降到历史的低位上,人均产出最终回到了大萧条之前的水平。这正是凯恩斯所要达到的效果。
 
  这个理论并不复杂,但实用性极强,更主要的是,它颠覆了古典经济学的很多从来难以撼动的定论,并且影响深远。人们转而认为,大萧条的爆发是自由市场经济失败的结果,他们如此轻而易举地放弃了本属于自己的经济自由。公众和知识分子对政府与个人之间相对责任的认识最终改变了政治运作结构的某些变化。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65年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说道:“现在,我们都是凯恩斯主义者!”如今,凯恩斯的影响力已不如从前,但也不能否认,他还有力量。
 
  三
 
  最近的一次争论发生在蔓延至世界各地的本轮金融危机期间,如以往发生的那样,这一次的争论也渗入到政治高层。2008年至2009年,法国总统萨科齐、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和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仍在依据凯恩斯主义来解释政府债务大幅度上升的合理性,尽管在此前20年左右的时间里,这一理论的影响力已经有所下降了。在法国总统尼古拉斯.萨科齐和德国总理安杰拉.默克尔之间甚至发生了一次公开的争执,萨科齐坚持认为,如果经济陷入泥潭,大量财政赤字是可以接受的。在德国,2009年6月通过了一项平衡财政预算的法案,企图将公共债务减少到零。美国一些对奥巴马经济政策的批评者则认为,政府并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而是问题本身。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