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解读《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http://www.CRNTT.com   2013-03-25 13:48:09  


 
  孟晓苏:当时我们几个都是厉以宁老师带的研究生,书中收录的是我们3个人的硕士毕业论文,其他的部分是厉老师所写。我们这群人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也不是为了找工作,我们当时都有工作,我当时已经做了6年万里同志的秘书,在论文答辩的时候我是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副局长,李克强和李源潮都是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既然是读书就得认真读,当时要求我们几个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每人都要写几篇文章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现在或许还能找到。所以到毕业的时候,硕士论文对我们这些人来说并不是太大的难题,李克强写的题目是挑战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说。我们的导师组由三位组成,分别是厉以宁、萧灼基和刘方棫,平时三位老师一起指导我们,后来才以题目分别安排论文指导教师。

  萧灼基老师问我们,你们谁来写这篇论文,挑战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说?“二元结构”说的是发展中国家必然是发达城市和落后农村并存的发展结构,刘易斯因为清楚地论述了二元结构,获得了诺贝尔奖。萧灼基当时认为中国经济学者有能力挑战挑战二元结构说,这就是后来李克强那篇论文的名字的来源,《试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

  到了写论文的时候我已经在国务院工作了8年。又跟着万里同志到了全国人大,积累下不少实际工作经验,也经历了改革波澜壮阔的过程。面对当时农村改革的成功,城市改革的徘徊与1988年价格改革的失败。因为有了那段实践,我决定写中国经济改革战略,确定的题目就是《试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战略问题》,提纲确定后这篇硕士论文我大约用了一个星期就写出来了。后来我的导师确定为刘方棫,李克强的导师是萧灼基,厉以宁老师指导了李源潮。

  我的这个题目包含着当时最敏感的内容,即把市场取向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我详细论述了“起点模式”、“过渡模式”和“目标模式”。我所谓的“起点模式”并不是完全的计划经济,因为中国没有像前苏联那样的计划经济条件,中国是一种很模糊的模仿的“计划经济”,其中还带有一些封建色彩。总之我们的起点模式就是这样一个不成体系的东西,妨碍了中国发展。那“过渡模式”是什么呢?过渡模式就是当时的“双轨制”。而“目标模式”一直没有人深入研究,有不少人把它叫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提出来的是坚持中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

  时代周报:在当时极左思潮还很盛行的时候,你为什么敢提出市场经济?

  孟晓苏:其实,十二大以来已经有了一些相类似的说法,不过当时并没有太明确的描述。我之所以敢提出市场经济,是因为我多年在高层工作,亲耳听到万里同志1986年就说过,双轨制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走向市场经济,这句话被我记住了,并且把它写了出来。

  转轨过程中的过渡模式存在着诱发性改革和强制性改革,对这两种不同的改革操作我都做过论述,诱发性改革是群众为了自身利益而谋求的改革,强制性改革就是中央确定了要推进改革,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把它叫做“顶层设计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还有“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摸着石头过河”也是当时就已经研究出来了的不同模式,浅水区可以摸着石头过河,那深水区靠什么?我认为要靠理论指导。现在在中央文件,包括习总书记的讲话里,都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成功的战略。李克强总理多次讲到了改革进入深水区。他们这些论述都是十分深刻与切合实际的。

  听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梦、李克强总理阐述施政理念,我感觉到习近平和李克强率领的这支团队是个“梦之队”,他们所阐述的中国梦是170多年以来多少革命先烈的梦想,也是我们今天的梦想。我在听李克强谈政府机构改革,谈经济发展的设想,包括城镇化的时候,几次热泪盈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