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十八大之后如何创造中国政治新大局

http://www.CRNTT.com   2012-11-20 09:28:11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
  中评社北京11月20日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今天在联合早报撰文“十八大之后如何创造中国政治新大局”,文章说,如何以新的方式来治理越来越复杂的社会,这更需要包括政治、社会在内的改革。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层。不过,正是在产生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层方面,中国政治面临最为严峻的挑战。详论如下:

  随着新一届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的产生,这一年多来围绕着中共十八大意识形态、改革路线、政策和人事等的各种政治也应当可以告一段落了。现在,人们期待着的是十八大产生的新一代领导人,会如何开创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格局。政治过去了,人们就要回归常态。正如习近平早些时候着文所强调的,“重在执行”。

  十八大毫无疑问构成了中国政治年的核心。十八大标志着中国现代竞争性政治的诞生。和传统个人专制及强人政治不同,竞争性政治意味着政治人物之间的协商、妥协和合作。当代中国面临的政治局面是:一方面,强人政治之后,竞争性政治已经成为事实;另一方面,支持竞争性政治制度平台的建设还处于非常初级阶段。考虑到这种矛盾的存在,就不难理解围绕着十八大的各种谣言、丑闻和各种版本的人事安排。

  在一定程度上说,十八大本身的实践就是在探索如何把竞争性政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得制度可以同时兼顾到党内民主和权力相对集中的需要。在制度的顶层设计方面,十八大取得了具有实质性的进步。

  第一是政治局常委规模的再调整。政治局常委的规模一直没有定下来,从1980年代的五人扩展到1990年代的七人,再扩展到本世纪初的九人。这种规模的扩大本身就反映了党内民主的需要。强人政治之后,必然是多人政治;多人政治就要求一定的民主平台,常委人数的扩大变得不可避免。但常委规模的扩大也产生了诸多负面的效应,主要是过多的内部多元主义。常委之间实行“劳动分工”,因为缺少有效的协调制度,导致了各方面之间过多的互相制衡,决策效率成为大问题。这次重新回到七人就是要克服这些负面的效应。规模减小了,权力可以相对集中一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权力和责任分离的局面。例如政法系统的职能可以和全国人大整合起来,回到从前彭真和乔石任委员长时的局面。又如,宣传系统和党务系统的职能能够整合起来,避免宣传和党务系统的不一致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