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 
大陆:民共对话的阻力动力与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12-07-18 00:24:28  


 
  另外,有些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延续性,与民共对话课题密切相关,需要研究者耐心细致地耕耘,避免只围着热点转的“短视”行为:研究对象“火”,成果一大批;议题一冷却,大家又随之转移阵地。比如,关于“公投”的研究,“台独”大肆叫嚣鼓吹时,我们强力跟进研究,可一旦风平浪静,又不那么下功夫了。如此种种,均不利于我们深入认识民进党。

   结语

  总之,民共对话,是两岸关系最终实现正常化的动力和标志,是民共两党迟早要面对的必然选择,是一项牵涉面广、难度系数高的综合工程。在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它当前只处于最低级别的以呼吁、放话、有限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试探阶段。我们在看到民共对话困难重重的同时,也要在渐进原则的指导下,乐观面对挑战,积极开发和巩固宝贵的动力因素,为民共对话的真正开启,累积善意、创造条件。

注释:

  (1)“‘九二共识’:民进党不能承受之重”,《中国评论》,2011年第2期社论。

  (2)蔡英文:“写给2010年的民进党”,《自由时报》,2010年1月1日。

  (3)沈卫平:“两岸关系应该如何定位”,《中国评论》,2003年第3期。

  (4)林浊水:“中国琴与假台独”,台湾新社会智库网,2007年5月3日。

  (5)“本报点评:乐见赖清德表态愿赴大陆交流”,中央日报网路报,2010年11月30日。

  (6)“蔡英文宣称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中国评论新闻网,2011年10月9日。

  (7)“民进党‘2012大选检讨报告’”,美丽岛电子报,2012年2月22日。

  (8)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8年12月31日。

  (9)“社评:胡首次表善意,民进党勿草率回应”,中国评论新闻网,2009年1月2日。

  (10)“大陆对台工作的盲点”,《旺报》,2010年12月15日社评。

  (11)“钱其琛:欢迎民进党成员以适当身份来大陆参观访问”,新华网,2002年1月24日。

  (12)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8年12月31日。

  (13)石之瑜:“国民党如何摆脱反统的宿命?”《联合早报》,2010年12月11日。

  (14)“思想者论坛:民进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中国评论》,2009年第1期。

  (15)“思想者论坛:民进党与大陆对话的前景与挑战”,《中国评论》,2010年第7期。

  (16)张亚中:“共同体:两岸统合与第三宪的梁柱”,《中国评论》,2009年第10期。

  (17)“东亚所所长章念驰:两岸零和式较量不复存在”,联合早报网,2010年9月14日。

  (18)“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人民网,2005年3月5日。

  (19)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8年12月31日。

  (20)黄嘉树:“两岸关系正在孕育更大危机”,《中国评论》,2001年第7期。

  (21)刘国深:“民进党的环境适应力”,美丽岛电子报,2010年5月10日。

  (22)“民进党真想与大陆直接对话吗——访民进党中国事务小组召集人陈忠信”,《中国评论》,2010年第7期。

  (23)黄嘉树:“两岸和平研究:路径与架构”,《中国评论》,2007年第8期。

  (24)“谢长廷:‘宪法一中’是事实,但有争议”,中国评论新闻网,2011年1月10日。

民共对话:春风来时花自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