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顶层设计”当以“底线共识”为前提

http://www.CRNTT.com   2012-03-22 09:02:52  


 
  所以,与其戴着“顶层设计”的帽子高谈阔论,不如潜下心来,协商磨合各方观点,达成推进中国改革的若干“底线共识”。否则,“顶层设计”谈得太多太滥,反而会导致理论泡沫,从而遮蔽一些本可以着手加以解决的真问题。

  在讨论底线共识之前,让我们重新回望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开启的1978年。此前的中国,权力高度集中,社会严重封闭,人权被肆意践踏,计划经济占据垄断地位,而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正是对于它们的反拨与矫正。这是我们讨论并达成底线共识的逻辑起点。

  文章表示,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要实现这两大目标,首先,必须厘清划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其次,必须制约并监督政府的权力,建立一个服务于市场经济的有限政府;其三,必须保护私有产权,鼓励自由、公平的竞争,与此相适应,就必须理顺产权关系,破除一切形式的垄断和特权经济。这是我们应该达成的第一个“底线共识”。

  封闭导致偏狭和愚昧,开放促成宽容与进步。有政治开放,密室专制与权力寻租就无藏身之地;有经济开放,多赢的互通有无和高效的国际分工与合作就成为可能;有文化开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会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一个开放的国家与社会必将前途无量。这是我们应当达成的第二个“底线共识”。

  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当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且应当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归宿。所以,人的自由与权利至高无上,且不应被非法剥夺。而要保护和实现人权,就必须依靠法治而非人治。这是我们应当达成的第三个“底线共识”。

  文章认为,以上三个底线共识,应该成为改革派共同的、基本的价值观。改革派的观点如果有分歧,也应该是在认同这三大底线共识之上的增量观点的分歧。而是否认同这三大底线共识,也应成为区分中国当下改革派与非改革派或反改革派的分水岭。

  达成“底线共识”和实施“顶层设计”相比,前者提倡从既有的经验与实践中遴选价值取向,后者则带有某种预见性和先验色彩;前者注重共同参与,后者倾向精英设计;前者较务实且便于实践,后者较务虚且容易流于空谈。鉴于预热于2010年并火爆于2012年的“顶层设计”迄今并未取得实际成果,我们主张,不妨先搁置一下“顶层设计”,而将达成“底线共识”作为当务之急。

  文章最后说,谁是改革的对象?谁是改革的主力?谁是改革的同盟军?在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战的当下,有必要将这三个问题弄清楚。达成“底线共识”并以之为尺度,将能解答这一问题。不仅如此,达成“底线共识”,也是重建改革共识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即便“顶层设计”继续口惠而实不至,只要有“底线共识”在,改革派也可以携手努力,将改革攻坚战切实推进。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