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欧美危机下的经济转型之策

http://www.CRNTT.com   2011-10-10 08:24:04  


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已刻不容缓
  中评社北京10月10日讯/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出口对GDP的贡献率逐步下降,投资和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同时,困扰中国经济的诸多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在当前欧美深陷债务危机的背景下,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已刻不容缓。导致投资消费结构失衡的原因有哪些?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扩大消费有怎样的意义?为促进转型,需要在哪些领域推行制度改革?为回答上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曹理达、周慧兰采访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文贯中、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全文如下。

  后危机时代的结构调整

  政策集中于刺激经济增长,对结构扭曲背后的制度性因素并未大张旗鼓的改革。

  问:2008年次贷危机至今,反危机政策对经济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构失衡在哪些领域有所加剧?哪些有所缓解?

  迟福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4万亿的投资重点在基础设施领域,使得近几年的投资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一系列反危机政策通过拉动投资,保持了经济的高增长率。但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失衡的局面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剧。“十一五”期间的产业发展目标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反危机政策使得大量的投资进入到基建领域和重大工业项目,再次强化了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这样,第三产业的占比处在较低水平。产业结构的失衡和服务业的发展不足,相较危机之前更为突出。

  屈宏斌:由于政策调整和外围环境的变化,中国近几年增长的源泉和动力转为以内需为主,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2006-2007年间,中国年均GDP增长10%以上,其中约3-4个百分点是净出口直接的贡献,即约1/3的增长来自净出口;而危机之后,净出口贡献已大幅减少,如今年上半年,9.6%的总经济增长中,净出口贡献微乎其微。这个减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贸易顺差占GDP比重从危机前的8%-9%持续下降,到2010年下降到3%左右,今年上半年下降到2%左右;二是危机前净出口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到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则呈现出一个非常微弱的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增长的源泉已完全被内需所取代,这是被很多人所忽略的。

  未来,若中国的内需增长持续高于周边国家或主要贸易伙伴内需增速,这种增长率的差距就会继续,导致中国的外贸、净出口占GDP比重持续下降,而这实际上已起到结构调整的作用了。当然,目前内需仍以投资为主,消费所占比重相对较少,这是需要继续改善的方面。

  文贯中:中国经济结构中的扭曲和失衡,主要是违反市场经济原则的制度所造成的,造成失衡的两个制度因素,一是户籍制度,二是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的存在,是过去三十年中国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和制造业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主要原因。因为户籍制度和城市高昂的居住成本的两重约束,农民工在外出打工一段时期之后,不得不再度返乡,在农村完成结婚生子,他们的后代的绝大部分又在农村环境中成长起来,成为新的廉价劳动者,重复父辈的命运,到城市或劳动密集型产业打工。改革以来,由于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支持,中国出口部门和劳动密集产业优势明显,发展较快,在整个出口产业结构中占的比重较大。

  土地制度使得城市政府可以从农民那里拿到很廉价的土地,其用途有两种:一方面,用于招商引资所需的土地,比如产业园区等,以极优惠的租金,甚至以零地租的方式提供给外资企业,吸引大批外资企业来中国落户,以此鼓励出口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居民居住用地的价格,通过垄断土地的买卖,又被抬得很高,其差价成为地方土地财政的主要来源。以房价收入比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房价已经在全球名列前茅,在户籍限制之外,进一步使农民工难以在城市定居。

  这两方面的制度问题原本应成为改革的重点领域,但在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特别是新一轮的欧美债务危机下,政策集中于刺激经济增长,对结构扭曲背后的制度性因素,并未大张旗鼓地改革。然而,只要制度性障碍没有得到去除,中国经济结构性的扭曲,就很难缓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