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红轮》:索尔仁尼琴“生命的最爱” | |
http://www.CRNTT.com 2010-12-04 08:54:40 |
通常,索尔仁尼琴被人们看做是恪守传统的作家。确实,在《红轮》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果戈理式的对社会邪恶的辛辣讽刺,可以聆听到屠格涅夫式的对男女爱情的讴歌,可以感觉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对“代表人民”的“群魔”的无情抨击,更可以看到托尔斯泰式的对“心灵辩证法”和“道德感情的真挚纯洁”的追求—索翁本人生前曾多次强调过托尔斯泰对他的影响。一些评论家也指出了《红轮》和《战争与和平》的相似。例如,《红轮》和《战争与和平》一样,把作家想象出来的人物(沃罗滕采夫、博罗戈达廖夫等)和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斯托雷平、索姆松诺夫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按特定时间段的叙述”显得栩栩如生。连《红轮》的各章设置也都和《战争与和平》类似:内容相对完整,篇幅也大致相同,便于读者阅读。但是,索尔仁尼琴并不拘泥于前辈们的传统,他在《红轮》中摒弃了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用许多章节大讲自己的历史观的做法,而把本来想写进《红轮》的关于历史的看法写在了《关于二月革命的思考》一书中,这使得《红轮》避开了单调而冗长的说教,因而也加强了自身的审美效果。 《红轮》还表明,索尔仁尼琴是一位开放型的作家。《红轮》中,作家在坚持传统现实主义写作的同时也运用了许多现代派作家和后现代作家常用的手法,如象征、剪辑、文体杂糅等等。例如,第七章(“报纸浏览”)中把不同报纸上的信息剪辑后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一战初俄国社会纷繁驳杂的众生相。再如,第六十五章(“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中作家把文学描写、公文和争论插话杂糅起来形象地反映了一个出色的悲剧性政治家所处的时代氛围。说到象征的运用, “结”这个名称、《红轮》这个书名,就是最好的例证。在一个个“结”中,隐藏着多少俄国历史之谜呀。这个“红轮”,不仅是列宁脑子里用于比喻的火车头的红色车轮(第1卷第215页)和从战地医院的敞篷马车上脱落下来的“血红血红的车轮”(第1卷第332页),而且是俄国悲剧性革命的象征。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赋予《红轮》以现代色彩,更加凸显了作品的悲剧主题。 颠覆“定论”的某些史实 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化学家弗拉基米尔•拉克申(当年他是高度评价《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第一人)曾指出,苏联时期编写历史所遵循的原则是:“历史一团漆黑,沙皇都是刽子手。”而索翁从其创作生涯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坚持忠于生活、忠于真相的现实主义传统,努力探寻历史的真实。他写作《古拉格群岛》时是这样,写作《红轮》时更是这样。如果说索尔仁尼琴最初产生创作《红轮》的想法时构思的是一部以他父亲为主人公的正面歌颂俄国革命的小说的话,那么后来写出的《红轮》,展示的则是深入反思俄国革命史的多主题、多声部的史诗性长篇小说。促成他反思历史的是他自身的苦难经历、他经过长期紧张系统的思考与探索最后认同的自由、民主、公正、法制、人权等精神价值,以及他通过图书资料和历史见证人艰苦搜集来的大量史料。 在《红轮》第一卷(或第一结)中,我们看到了索尔仁尼琴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统帅索姆松诺夫的第二集团军的溃败的理解;看到了改革家斯托雷平正直、睿智、敢做敢当,却遭到左右两派政治力量的围攻,最后被人暗杀的悲剧命运;也看到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既刚愎自用,又优柔寡断、平庸无能的复杂个性。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