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国学天才”为何进不了复旦

http://www.CRNTT.com   2010-08-26 12:01:31  


“国学小天才”孙见坤在他的书房里
  中评社北京8月26日讯/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国学“天才”。但因高考成绩离规定有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 (《中国青年报》8月25日)

  对于这一新闻(详见新闻链接),舆论很纠结。有人希望对其能破格到底,毕竟人才难得;也有人反对再对其进行所谓“破格”,因为这名同学,已经享有了复旦大学5%自主招生的录取优惠,仅需要达到当地一本线即可被复旦录取,只能怪他的高考分数比一本线低6分——目前的自主招生就是这样的规定,陕西省坚持规定,是正确的。而且,正如陕西省招办所顾虑的,如果这次为孙见坤开了这个口子,“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来年将冒出更多的特例,分数不达录取线,却可以通过教授的坚持,进入名牌大学。

  在现代教育史上,通过教授的坚持,就把某位学生录进大学,留下了诸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美谈,比如,当年数学、化学、物理、英语总共只有25分(百分制)的钱伟长,却被清华大学录取,而且,物理只有5分的他,居然通过游说系主任,进了物理系,这让人见识了当时教授的声望,以及当时大学的公信力、办学活力。而且,这不是个例,几乎是当时大学教育的常态。可为何现在,教授的坚持,却可能(甚至很多人相信)变为“条子生”、“关系户”的交易呢?

  这是因为今天的大学,已不是那样的大学;今日的教授,也不是那时的教授。我国当前的大学,普遍存在行政化问题,行政力量主导教育、学术管理与决策,教育和学术的尊严在一定程度上受损,更别提教授个体的教育声誉与学术声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