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农民工之痛 谁之过

http://www.CRNTT.com   2010-04-22 11:29:50  


近年来不断爆出农民工维权的社会问题,人们的目光开始注视农民及农民工
  中评社北京4月22日讯/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不足以为农民提供很好的支持。农民在外也就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政府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工业如何反哺农业?城市如何反哺农村?只有当农村真正发展之后,农民工这一群体才有可能真正融入城市。这是与他们的经济地位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同情他们,可以尽量在城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但是,最终必须回归经济问题。光明网《光明观察》今日刊发评论员曹伟的文章“农民工之痛,谁之过”,其内容如下:

  或许许多人没有想过,农民成了目前影响中国发展的最大的瓶颈。中国农民创造了大量国内生产总值,但是却被少数人所占有。农民同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却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的同等权利。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民向工人转型,出现农民工。却依然由于名字前有农民两个字,而成为弱势群体。近年来,不断爆出农民工维权的社会问题,人们的目光开始注视农民及农民工。但是,除了社会同情,我们对农民工所应给予的报酬依然太少。 

  如若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农民工问题还是得向源头——农民问题回归。 

  虽然改革开放的脚步始于农村。但是,在三十年前,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没有从广大的中国农村消散。反而,家庭联产承包是进一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这主要从产品分配形式上可以看出:农民生产的农作物主要是自己消费,而非作为商品进行商业交换。对于急需发展经济的当时中国而言,农村只能是经济改革的试点而非主体。当试点有所起效,改革即正式登陆城市。所以,农村改革实际上也是服务于之后的城市经济改革。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城市,一个国家的政治主体在城市。城市一旦被注入新的活力,发展即是非常迅速的。相反,农村地区小农经济盛行,活力欠缺,经济政策无法起到最大效用。因而只能是依附于城市而发展。 

  正是由于中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不同特点,造成相同发展时期的不同步。也正因为如此,国家为了尽快摆脱贫困,自然是以城市发展为主,农村发展为辅;农村必须先支持城市发展。 

  我们知道,小农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阻碍经济发展。农村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破除小农经营改为规模化经营。但是,一方面城市发展急需农民支持,另一方面农民在田地里支出与收入的不平衡,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倾斜,所以农村发展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相反,城市的发展急需大量建设者。而且,在当时,外出打工比务农显然更加划算。于是农民开始转型为工人。但是,由于是以农民的身份参与在城市建设当中。农民无法享受政策倾斜带来的利益。农民依旧农民,但是干着与农民身份不相称的职业,所以“农民工”悄然兴起。此时,农民再一次需要牺牲自身的利益去支持城市建设。农民工以大量的体力劳动,换来的仅是少量的金钱报酬。在中国发展之初,这些钱或许算不错的收入。 

  但是,当中国经济发展突破相当层次,城市发生巨变的时候,我们仍以当初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思想深度并没有伴随经济发展而发生改变。相反,却出现退步的思想。由原来的工农平等思想转向城市地位高于农村、城市人地位高于农民的错位思想。 

  造成这种错位思想出现的原因有这样几点。一是一直以来农村总是依附于城市。在历史时期也罢,当代各国的状况也罢,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赖于城市。二是就中国农民而言受教育程度低。这除了与农民本身思维方式相关以外,还与国家教育政策相关。国家的教育资源往往是偏向城市而非农村,造成了双方教育地位的不平等。三是农民所从事的工作多为体力劳动,而且是极脏极累的苦力活。这些工作城市居民中是很少有人参与的。久而久之,城市居民认为农民工就是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四是城市居民是以主人的姿态俯视农民工的。因为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在城市居民眼中的低贱,所以城市居民认为农民工就是为自己服务的“下人”。自己挥之即来,挥之即去。而事实上似乎也是如此。第五,因为农民工这种“下人身份”,只能做低级劳动,获得较低报酬。而城市的金钱观念十分浓重——钱多地位高,钱少地位低。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