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这一次 不是张艺谋的错

http://www.CRNTT.com   2009-12-15 11:24:37  


“谋钱不谋艺”这次错的不是老谋子
  中评社北京12月15日讯/《中国青年报》今天刊登评论员肖鹰的文章“这一次不是张艺谋的错”,作者认为,“相对于强势的舆论工具,观众是被动的。严肃的批评家,应当有一种主动的态度。对于张艺谋的‘谋钱不谋艺’的电影现象,要有认真理性的分析,不要哭,不要笑,也不要骂。批评家不要跟着观众重复‘上当看张艺谋’的‘中国电影经验’,要为观众做好批评和引导工作。”文章内容如下:

  截至12月14日,张艺谋导演的《三枪拍案惊奇》正式上映才3天,已然骂声如潮,“最烂的张艺谋电影”、“赵本山春晚小品无厘头串烧”、“恶俗抢钱”之类的斥责,布满报端网络。

  对于观众这样的反应,我从张艺谋与赵本山联手打造这部片子时就预料到了。张赵二人合作的意图,就是要把当下中国的娱乐文化“愚乐到底”。但是,今天的观众,他(她)虽然可以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忽悠进影院观看张艺谋电影,但这决不意味着他(她)会放弃反对“被愚乐”的权利。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批资深批评家,也在观影后第一时间站出来列阵詈骂《三枪》,满纸愤懑之情,仿佛是被张艺谋赵本山狠狠地暗算了一把,惊悸不已。当然,媒体上惯有小骂大帮忙的“批评家”,也有不少以“酷评”向娱乐世界撒娇的“批评家”。但此番不少素有威望的批评家竟也跻身骂阵,因《三枪》为老谋子痛心疾首,可是,他们早该领略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此张艺谋21世纪三大“转世之作”了吧,怎还会有如此讶异?

  自拍《英雄》以来,张艺谋拍电影就做两件事:第一,为打造视觉奇观的“大场景”大把烧钱;第二,为制造观影噱头而在导演趣味上“所治愈下”。如果说《英雄》还有堂皇的“天下”观念和与之相配的壮烈风景,虽然空洞不经,但其中的男欢女爱还是让观众欣赏到张艺谋电影的感性美学;然而,《满城尽带黄金甲》除了血腥杀戮就是乱伦倾轧,片终时那“花毁人亡”的“壮丽场景”,让人觉得,摄影专业出身的张艺谋似乎把摄影机变成了野蛮的巨型绞肉机。

  看了这3部“张艺谋转世大片”之后,作为一个批评家,你还有理由或信心来期待张艺谋在电影中给你艺术、给你文化、给你品位吗?如果你真做这样的期待,不是你疯了,就是你从来没有清醒过。“只有票房才是硬道理”,这是张艺谋的合伙人张伟平的生意经,也是“转世”后的张艺谋的电影经,当然也是赵本山娱乐行当的不二法门。这三人,大概可以算是当下执中国娱乐产业牛耳的三巨头,他们今天终于成为合伙人,道理很简单,因为三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观众整高兴了,让观众无畏地掏腰包。

  熟悉张艺谋电影发展史的人士都知道,从导演处女作《红高梁》开始,张艺谋从来不用现成的明星做主演,一定要亲自“选新 ”从头打造,因此有了声扬全球的“谋女郎”系列。从《英雄》开始,张艺谋不再“选新”了,而是“用旧”,在两岸三地尽其可能地搞“全明星阵营”。“用旧” 是张艺谋电影艺术真正的“转世”,他的兴奋点和功夫,都不再用在通过对主演的精心培养而拓展电影内涵,而是以王朔所说的“装修大师”的技能搞“雷人的场景艺术”。“用旧”的好处,就是现成的明星“好看”,是“场景艺术”最现成的点缀。“旧星”省广告费,省导演功夫,何等经济。

  据媒体报道,这次拍《三枪》,是“老板”张伟平择策让张艺谋找赵本山合作、并且指定小沈阳主演的。张艺谋为什么接受小沈阳?小沈阳今年因为赵本山一手提携跻身央视春晚,一夜蹿红,是今年中国娱乐圈不多的“亮点”之一,但小沈阳没“触过电”,渴望借“张艺谋电影”再镀金身的他会自我杀价待沽。张艺谋使用小沈阳,不仅是“用旧”,而且是因陋就简的“捡漏儿”。用“不大会走路”的小沈阳等赵家班人员作主演,张艺谋不会不知道对《三枪》的结果是什么,但他慷慨欢乐地用了,这只能说明,张艺谋已经“谋钱”不“谋艺”了。

  张艺谋是拍过一些好电影的,譬如他的《我的父亲母亲》和《一个都不能少》,前者用深挚醇烈的爱心拍摄了一部向父辈们致敬的电影,细腻大气,真实感人;而从电影艺术角度,后者则展示了张艺谋在无故事前提下那种自然而精致的叙事能力,让观众看到,电影在与生活贴合时,怎样将粗朴的生活提升为人性美。《一个都不能少》等上世纪90年代的老谋子电影,曾经让人们对张艺谋及中国电影寄予厚望。然而,张艺谋用他21世纪的3部“转世大片”,彻底摧毁了人们对他的这分期望。

  这是一个媒体打造世界的时代,看或不看,观众总是被动的。因为其文化积累,更因为当下中国红不红、白不白、商不商、文不文的文化导向。“张艺谋电影”无论多么退化变质多么烂,总还是会有渠道将善良的中国观众忽悠进电影院的。媒体表现就是一例。《三枪》首映票房表现,南北多家平面媒体的报道是“相对冷淡”。但是12日晚的央视《新闻联播》却称:“由张艺谋执导的贺岁影片《三枪拍案惊奇》昨天在全国上映,首日票房达到2100万元,创国产影片历史新高。”面对种种各说各话两相矛盾的报道,面对高高低低虚虚实实的数据,普通观众更加难以辨清一部片子的票房,究竟是创历史新高还是新低。可困惑之余,泱泱大台央视其报道权威也不容怀疑啊,它必然客观上成了某部电影最好的“导座”。

  无意的亢奋,有意的炒作,或真相或假象,凡此种种,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多年来,中国观众习惯了在疑虑中走进电影院看张艺谋电影,然后带着受骗和被愚弄的心情走出电影院的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电影经验”。

  相对于强势的舆论工具,观众是被动的。严肃的批评家,应当有一种主动的态度。对于张艺谋的“谋钱不谋艺”的电影现象,要有认真理性的分析,不要哭,不要笑,也不要骂。批评家不要跟着观众重复“上当看张艺谋”的“中国电影经验”,要为观众做好批评和引导工作。如果我们的批评家总是满足于附和着观众骂声去与张艺谋嚎战,只能说明,我们的批评家疯了,或者在故作“疯了状”。

  这一次,错的不是张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