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中国宏观调控的三大目标 | |
http://www.CRNTT.com 2009-10-25 09:37:34 |
一是促进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要好于预期,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并且,GDP增长逐季加快,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和三季度增长8.9%。按照目前GDP的季度增速推测,今年GDP全年增长将肯定超过8%,明年则将可能超过9%,回归到金融危机之前的增长水平。但鉴于当下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需求,经济刺激政策的后续效应很可能会促使GDP增速继续加快,甚至会超过10%。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中国潜在的GDP增长速度落在9%-10%之间,一旦GDP增速加快且超过10%,主要依靠内需(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中国经济增长将消耗巨大,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预期未来一年内美国等国经济的缓慢增长将拖累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所以,外需下降,中国将可能暂时告别超过潜在GDP增长速度的时代。 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角度分析,未来中国GDP增长的合适区间应为8%-10%。也就是说,为了避免后危机时期经济出现“偏冷”或“偏热”的过大波动,中国宜将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这一增长区间内。 因此,如何调整或可控经济增长速度,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促进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将是未来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二是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增长更有质量和效益。事实上,“调结构”的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即从过去过于依赖出口导向型向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方向转变。确实,国际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再平衡”等因素,促使了中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似乎证实了这一点,在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4个百分点,投资贡献7.3个百分点,净出口贡献是负的。 但是,问题是拉动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需求增长,这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是否可持续?这就有了“调结构”的另一个目标——要平衡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尽管目前净出口的负值影响仍然存在,但我们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来进一步扩大和刺激消费需求,而不是过于依赖于对GDP增长有短期拉动效应的投资需求,通过改善内需的结构来促进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调结构”的第三目标是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抑制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及重复建设。 通过“调结构”,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因此,在追求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的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推进“结构”的调整,这将成为未来中国宏观调控目标的重中之重。 三是管理好通胀预期,关注潜在的通胀风险。尽管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并未显示存在着通胀问题,如7月份、8月份和9月份CPI分别同比下降1.2%、1.2%和1.1%,同期PPI分别同比下降8.2%、7.9%和7%,但近几个月来CPI和PPI环比都出现了上涨,这表明通胀的预期正在形成与强化。 确实,当经济已出现实质性复苏之后,一系列市场迹象已显示,尽管产能过剩等因素促使目前PPI仍为负值,但CPI构成中食品价格的上涨、国际油价突破80美元、美元贬值导致过剩流动性及国内公共品涨价等因素都预示了当前的通胀压力正在扩大,潜在的通胀风险更值得关注。 因此,如何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通胀的预期,管理好通胀预期将是未来中国宏观调控的第三个重要目标。 文章指出,对中国宏观调控目标进行适时、适度调整,表明危机后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依然是“扩内需、调结构”,但重视通胀预期,则反映了中国已意识到经济复苏后的潜在通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