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锟实践务实教育 对台湾有启示 | |
http://www.CRNTT.com 2009-10-08 11:15:14 |
据近代各国的经济发展的经验,归纳出一个铁律: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有四大决定因素─自然资源的数量、人口的数量、物质资本、与人资本的创造。人资本就是自然人自教育与工作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与识见。自然人加上人资本就是“人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也决定于人才的量与质是否配合得上它经济的结构与发展方向。 笔者七年来对上海与香港竞争力的研究,基于一千四百位跨国企业高管的评估结果,迄今香港的整体竞争力仍高于上海。其中主因乃在于香港较上海在人才培育体系、人才的质与量上,仍较切合企业对一个国际化都会的期望。 香港为何可以做到这点?个人浅见,那就是在教育系统的发展上走务实路线。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重心在中小学教育质与量的切实提高,在高等教育上只有两间公立大学,加上两间理工学院,以培养公司部门未来的领导人才与制造业的专业人才。九十年代之后,公立大学增到八间,再加上一间私立大学,让两成高中生有读本地大学的机会,其余毕业学子可以选择读国外大学或远距进修学院,或直接进入职场。 由于中小学(共十一年)毕业后以中学会考成绩进入大学预科(又称中六与中七),经笔试(高级会考)成绩进入大学,过程严谨。所以香港的大学可以收到基本功扎实的新生,严格要求,令他们毕业后在香港这个国际都市职场中具有竞争力。 香港纳税人对公立大学教育的要求是让他们的子弟在毕业后,得有一份安稳而具有基本尊严的工作。而香港社会也知道这个小地方不是美国,后者的教育哲学不该是香港要全盘移植的东西。 高锟教授执掌中文大学十年,令中大九十年代中叶起,即厕身世界百大之列,除卓越的研究外,也保持了教学质量的继续精进,对香港整体竞争力做出重大贡献。这是他在学术成就之外,值得我们推崇的。因为,他没有忘记公立大学要厚植国力的基本责任。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在台湾教育主管当局开始检讨过去的教改之际,诸如高中高达二十三科,部分华而不实的必修科目;盲目扩张的大学;可能引起M型社会疑虑的提高甄试入学比例方案,该不该以“国家竞争力”的观点,参考一下香港教育的务实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