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国教育史影响最深的变革——壬戌学制

http://www.CRNTT.com   2009-01-24 09:06:09  


 
  壬戌学制的顺利通过,与胡适当时在教育界的影响和地位分不开,也与他审时度势、折冲樽俎的才干分不开。事实上,“审查底案”最后通过时基本保存了广州草案的原貌,而教育部提交的学制会议议决案内容在其后一轮轮的会议讨论修改过程中,被不露痕迹地去掉了,代表民间知识分子教育改革力量的全国教育联合会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由此可见,壬戌新学制的制定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其中,民间知识分子教育群体扮演了改革的主角。他们以全国教育联合会为舞台,凝聚成一个强力集团,上演了一出有声有色的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历史剧,而他们的能量也在此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除了胡适、陶行知、黄炎培、蒋梦麟等直接参与幷主导了这次新学制的制定之外,蔡元培、陈独秀等也间接地参与其中,幷均在当时作为学制改革喉舌的《新教育》杂志上撰文发表意见。 

  但这场改革的领军人物胡适十分清醒,他说:“新学制新的应该是精神,而不是形式。” 

  同为安徽人的胡适和陶行知当年均31岁(1891年生人),令笔者诧异的是,在平常所见的胡、陶二人几种不同版本传记中,竟均无一字提及他们与壬戌学制的关系。

  中国文艺复兴催生的果实 

  历史总是有因由的。如果我们追寻1922壬戌新学制诞生的历史背景,不能不涉及20世纪初的所谓“中国文艺复兴”。1924年,陶行知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国际教育研究所编辑的《1924年世界教育年鉴(中国篇)》撰文时如此评价—— 

  现时影响中国教育的所有各种力量之中,中国文艺复兴所施加的影响最为深刻。这个运动作为“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当时运动的领袖胡适博士和陈独秀先生宣称:文言已经过时,白话乃是合法的继承者。……为中国人重新发现一种活的语言,已经使中国能够产生适应新时代的新文学作品,彻底革新小学读物及教学法,幷使普及教育运动得以继续扫除文盲的计划。 

  陶行知这段话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新文化启蒙运动及文学革命与1922壬戌学制诞生的关系。在笔者印象中,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批判与吸收共存,破坏与建设幷行,否定与肯定同时;一切价值被重估,一切权威受到质疑;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一旦相遇幷被激活,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自新运动;整整一代接受过中西文化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怀着巨大的热情,投入这场——用胡适的话来说即“再造文明”——运动,而他们的共同的聚焦点便是教育。 

  据记载,上世纪20年代在世界教育研究重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过的中国留学生多达160多人,而同期哥大师范学院学生总共5000多人。陶行知、胡适、蒋梦麟、张伯苓、郭秉文、张彭春、陈鹤琴等均在该校学习过。这批留学生所修学科有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行政、教育统计、乡村教育、家事教育、师范教育、教育心理学等,几乎囊括了现代教育的所有学科。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有“中国教育研究会”,每周一次讨论中国教育问题。这些中国留学生回国以后,成为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幷且,他们均凭藉活跃于当时的各种民间教育团体,结成强力集团,更深广地影响中国教育。因此,如果将哥伦比亚大学称之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黄埔军校”,似乎幷不过分。当时哥大有中国留学生组成的专门负责接待从国内来的新留学生的组织,可见彼时的风气。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