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 |
中评月刊:两岸政治协商基础、进程和对策 | |
http://www.CRNTT.com 2024-12-17 00:02:35 |
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公开宣称两岸是“一边一国”关系,两岸关系停滞不前。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通过政党交流的形式开展两岸沟通对话。2005年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受邀访问大陆,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谈,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表明了两党共同“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的主张,有效缓和了台海紧张局势。此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先后邀请了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访问大陆,并就恢复和平谈判、建立和平架构等方面达成政党共识。2008年,国民党重返执政,重新确认了“九二共识”,两岸协商谈判趋向常态化、机制化,构建了以两岸两会(海基会和海协会)为主体的制度化协商模式,并先后签署包括ECFA在内的23项协议、达成3项共识和3项共同意见。2014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和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在南京正式会面,建立了两岸事务主管机关间的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实现了两岸领导人1949年以来的首次会晤。两岸协商谈判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在经济、社会、司法等领域构建了涵盖政党、民间团体、官方机构等在内的多层级、多面向、多渠道并行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系,有效保障了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和平稳定大局,为新时代两岸政治协商累积了经验共识、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然而,2016年以来,由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蓄意推行“抗中、阻融、固独”的政治路线,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之间的政策性对话完全中断,两岸制度化协商机制也被迫停摆,两岸关系陷入严重对抗对立的紧张态势。两岸亟待探索新的政治协商方式、建立新的协商主体、构建多元化协商机制,以推动两岸经济、社会、人文往来乃至政治、对外关系及军事等领域全方位协商对话,从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推进国家完全统一进程。 三、两岸政治协商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建构 (一)基本内涵 两岸政治协商是在两岸关系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是因应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大趋势大潮流,解决两岸政治分歧、推进国家和平统一而产生的必要政治诉求。 所谓协商是指“为了取得一致意见而共同商量”,而政治协商则是一个囊括了政治沟通、政治对话和政治谈判的集合概念,其核心在于参与主体就某一政治议题表达看法、交换意见,如果可能的话达成一致。另根据《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政治协商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围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以及其他重要事项开展的协商”。⑩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