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香港从龙头跌到车轮 需自我反省

http://www.CRNTT.com   2020-01-18 00:12:44  


 
  三是香港回归后一度沿袭以往重视海外市场、轻视内地市场以及冀望维持港粤“前店后厂”模式的营商偏好,未能及时协调和发展新的粤港合作关系,乘搭珠三角及内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列车。80年代起,香港制造业大举内迁,促使珠三角率先成为中国的“世界工厂”,香港与广东形成“前店后厂”式的垂直合作关系。可是,到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深圳、广州以及长江三角洲的上海等区域经济核心城市分别建立起直接连接国际市场的通道,迅速缩小先前与香港的经济落差,进而在GDP总量的比较方面陆续赶上香港,香港作为连接珠三角等内地与国际市场的主店地位随之发生动摇。深港关系、穗港关系乃至粤港关系实际上都相继摆脱昔日“前店后厂”的模式,朝着希望开创“店”与“店”(即生产性服务业)平等合作的新方向迈进,其中内地一些新兴行业还出现与香港竞争和分流的态势。可是,特区政府及其智囊机构未能及时察觉广东经济崛起而启动的粤港合作新趋势,仍然将本地经济发展寄托在维持“前店后厂”模式之上。1998年起,特区政府开始与广东政府联合举行一年一度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但双方出席的主官一连5年都局限在香港的司长和广东的副省长级别,实际上缺乏决策主导力。2002年,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吴光正公布该局“联盟珠三角,香港添优势”的对外推广新策略,希望吸引更多的海外公司利用香港服务平台,到珠三角设厂。这一策略显示特区政府终于有官员意识到加强与珠三角合作对于香港发展的重要性,惟因人微言轻而成效不彰。直到2003年香港经济再次陷入困境激起社会震荡之后,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的级别才提高到广东省长和香港特首直接会晤的最高层次,显示特区政府开始重视与广东的协调与合作。到2008年10月,作为曾荫权主政的特区政府智囊香港智经研究中心发表《加速粤港经济整合,打造世界级珠三角都会区》的研究报告,虽然意识到港粤“前店后厂”模式面临挑战,却继续认为新型的、升级的“前店后厂”模式仍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而此时,港企在珠三角的“后厂”已经受到生产成本上涨和广东实施“腾笼换鸟”政策的压力,一些企业陆续外迁到成本较低的内地乃至东南亚国家。维持港粤“前店后厂”模式的决策最终成为一厢情愿的空谈,港粤之间需要探索全新的合作之路。

  就在回归后的香港经济踟躇慢行之际,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内地城市的GDP经济总量相继超越香港,香港GDP长期高居于内地城市之上的领先地位一去不复返。2004年6月,经广东省政府牵头倡议,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海南等内地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首长们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显示广东有意取代香港而成为更大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领航者。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将广东与港澳经济的区域合作列为国家发展的国策之一。广东与香港孰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龙头,已经不言而喻。

  二、车轮的优势与隐患

  香港龙头地位不再,如何重新定位?2014年3月,特首梁振英在北京接受记者访问时说:香港是国家这辆高铁很多轮子的其中一个,应该发挥应有的贡献,国家发展得更好,香港也因此取得更大发展的动力。梁振英将香港比喻成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列车的一个车轮,点出回归后香港经济地位与角色的大变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