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中评智库:两岸认同需要怎样的过程

http://www.CRNTT.com   2019-07-14 00:03:35  


 
  (二)交流如何建构认同

  艾:从两岸关系恢复正常化以来,两岸交流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交流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如果从促进两岸认同角度来看,似乎离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不是说明,交流和认同的中间还缺了一个起作用的转换机制?

  陈:你说得对,交流要有成效。有些交流并不一定会有成效,看起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结果人一走茶就凉。关键在于交流必须设定预期的效果。同行之间的交流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是一种效果;通过交流增进瞭解,增进感情,也是一种效果;但我强调的是每次交流都必须共同建构新的“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在一个集体——特别是民族集体——回溯性的身份认同中起到了持久的作用。”②一方面,要努力消除双方存在的错误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要共同建构新的良好的集体记忆。例如,大家认为交流对彼此都有好处,双方是有诚意的,尽管两岸存在差异,但能够互相尊重,愿意进一步开展交流与合作,还可能达成某些共识,通过多次交流积累更多共识,增进彼此的认同感,这对于促进两岸认同才有价值。这应当是衡量两岸交流是否有成效的最低要求。可以说,“集体记忆”就是你所说的“转换机制”之一。

  另一个机制是“共有观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们可以在互相交往中不断地沟通、调整终于形成一种共同的行为规范,即“共有知识”。“共享一种文化意味着他们对世界如何运转拥有相似的理解。”③当这些“共有知识”在被行为体接受、形成共有观念之后,行为体的身份、认同和利益都得到了重新的界定。通过两岸长期的交流,两岸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些“共有观念”,例如,“两岸关系应当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不能倒退”、“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两岸一家亲”等等,两岸之间应当在互动的过程中、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建构更广泛、更深刻、更密切的共有观念。例如,“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终将要和平统一”、“应当共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等等。有了这些“共有观念”,两岸之间才有可能产生共同的看法、共同的需求、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发展前景乃至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念。

  在凝聚“集体记忆”与“共有观念”的基础上,就可以进入建构两岸社会认同的过程,这是一项两岸互动的进程,是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建构两岸认同的过程。两岸人民作为一个共同的整合群体,通过与其他群体(作为“他群”)进行社会比较,把两岸各自的“积极特异性”汇集起来,成为两岸共有的财富。双方的优势为两岸人民所共享,双方各自取得的成果以及双方合作取得的成果都有助于提升两岸群体的自尊,这是两岸相互吸收和承认对方的优越性、价值观并共同引以为荣的过程,这时双方就会产生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安全感与归属感。

  两岸互相扩大“我群”的范围,以两岸认同来将两岸民众整合成一个共同的群体,使两岸原来的各自群体共同成为共同的“我群”,这样两岸认同建构就会进入一个良性互动的进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