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习近平两岸统一理念内涵

http://www.CRNTT.com   2019-04-29 00:12:06  


 
  二,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想的演变与习近平的历史节点预判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是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欺凌中华民族、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历史背景下生成及发展的。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近代的思想精英们苦苦思考应对之策,如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新国际观,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学习观,洪仁玕倡言“与番人并雄”、“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的新竞争观,等等。但是囿于近代的中华民族观念尚未形成,因此民族复兴话语并未真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思潮。 

  一直等到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民族意识才有了更大的凝聚集结。2016年11月11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肯定指出:孙中山先生为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痛心疾首,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而且还就如何实现“振兴中华”提出了他的主张:第一,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扶大厦之将倾”,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第二,要“振兴中华”,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第三,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使得充满理想的孙中山虽然迈开了步伐,但找不到一条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到了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华,中国的民族复兴意识得到刺激,才猛然进入了高涨期,民族复兴成为国难时期的社会主要思潮。中华民族复兴成为20世纪30至40年代的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话语之一。而中国共产党是民族意识的倡导者,中华民族意识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空前的重大作用,与中共是民族意识的科学倡导者分不开。抗战的胜利则是中华民族走向成熟的重要历史标志。 

  社会主义中国时期,中华民族意识得到历史以来的最大凝聚,大多数时间都处在提炼、深化、升华过程中。巩固中华民族意识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基础空前牢固。正如有关理论阐述的那样: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提出到不断地引申和发展,在现今文辞用语中已不再是单一的中国各民族的代称,而是一个与中国的国家、民族、地域、历史紧密相连的整体的代称。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的中华民族就是这个概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也是这样一个概念。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一词已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从感性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的引申和发展,具有广泛的涵盖意义。同时,现代概念上的中华民族,也是广义上的中国的一个代称。总而言之,中华民族意识的建设、健全、健康,是近60多年在中共全面悉心培育下才得到真正实现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