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金裕超:从求同存异思维析一家亲对青年启迪

http://www.CRNTT.com   2016-12-26 00:11:51  


第三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会场(中评社 梁蕴盈摄)
 
  两岸青年交流中出现“异”的原因
 
  金裕超指出,首先在政治层面,岛内复杂的政治生态与绿营长期以来对大陆的负面宣传,对岛内青年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引导。虽然多元政治生态、自由言论环境被台湾视作可贵的民主价值,但因此造成一些极端言论甚嚣尘上,对年轻人的影响日益严重。民进党以及绿营政治势力为了选举利益,不断对两岸交流进行丑化、污名化,将积极与大陆进行交流的蓝营政党抹黑为“卖台”政党,并将两岸交流红利的分配歪曲为由财团、买办垄断。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因为年轻人社会经验缺乏,获取资讯的管道不足,对于政治议题缺乏精准的把握与判断能力,因此极易在“本土”、“爱台湾”的大旗下,将两岸青年交流认为是大陆的“统战手段”,进而产生日趋严重的疏离感。

  第二,在经济层面,由于多年来台湾经济成长率低、薪资增长率低,以及受制于市场狭小、就业面窄,岛内青年的薪资收入一直停滞不前,大学毕业生起薪“22K”已为常态。青年成为“闷世代”,年轻人对未来感到迷茫、无助,因而产生很强烈的无力感。马政府当年喊出“马上就好”的竞选口号,八年施政却未能交出一份亮眼的施政成绩单,再加上民进党对于青年群体的争取,年轻人将内心的不满与无助宣泄在执政的马政府身上,也连带反对马政府推行的两岸和平发展路线,对两岸青年交流也产生抵触心理。

  第三,在文化层面,由于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期间力推“去中国化”政策,马英九八年执政也未能及时“拨乱反正”,造成年轻人对于“大中国”的认同已支离破碎。近年来台湾“本土化”运动兴起、主体意识加强,多数年轻人对于自己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思维趋向认同。特别是在“太阳花学运”之后,岛内年轻人参与政治热情高涨,民进党、时代力量一些新兴政治人物高举“台独”大旗成功当选,对于年轻人产生很大刺激作用,进一步吸引他们加入到绿营政治力量当中。

  第四,在成长背景上,台湾年轻一代基本是在台湾出生、长大、工作、生活,绝大部份不了解大陆甚至没有到过大陆,对于大陆的印象来自于媒体报道、网络资讯等方式,很难不会出现偏差。即使是外省第三代,也因为出生成长的环境而认为自己是台湾人,对于大陆缺乏认同与感情。民进党趁势提出所谓“天然独”的理念,试图从成长背景层面切断岛内青年与大陆的历史连结,并不断将本土意识灌输到青年的认识之中。在2014及2016年两次选举中可以明显看到,对于民进党的理念及价值论述,多数年轻人选择认同并支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