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东北老工业基地何以“振”而难“兴”

http://www.CRNTT.com   2016-04-17 08:09:05  


  中评社北京4月17日电/东北三省是中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产业聚集度高,辐射区域广。东北三省的经济状况及发展后劲如何,不仅事关东北地区的现实与未来发展,而且对实现全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总目标,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证券日报发表《改革内参》执行主编王屹文章表示,从国际视野看,较大规模的工业化先行国家,其工业化的完成都是以工业重型化为标志。一个国家的重工业发展水平,不仅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也直接制约着其出口贸易与海外竞争力。

  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呈现先增后降态势。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的经济增长速度位列全国后五位;2015年,在全国31个省公布的GDP数据中,辽宁又以增速3%垫底。

  低端重型化的路径依赖未打破

  文章称,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等方面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进行适应性调整,技术水平也未能得到相应提升,致使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原材料与装备工业主导产品地位下降。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有所变化,但钢铁、化工、石油加工和基础装备行业仍是东北地区重工业的主导行业,东北地区依靠基础能源原材料、基础装备行业驱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据报道,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8%;资产利税率为2.7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03%;产值利税率为4.9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34%;人均利税3755 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140.21 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0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0.86 次,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6 次;资产负债率为67.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1 个百分点。

  传统发展模式下打造的重工业基地,也是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聚集地。由于资源开发利用粗放,使得东北地区的结构性矛盾显得比其他地区更为突出。这种只重规模、不重效益的粗放增长方式,并非东北地区所独有,而是一个带有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它所折射的是经济缺乏创新动力的大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能源、原材料等投资类产品需求下降,一批重工业企业产品库存上升、价格回落、利润下滑,导致重型化为主导的东北地区经济快速下滑。

  尚未完全走出投资依赖

  文章介绍,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有企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且涉及领域广,企业包袱沉重,冗员过多,机制不活,效益低下。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还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都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市场化程度不高。

  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高国力、刘洋的研究分析,2003年-2010年,东北地区投资与GDP之比上升了56.2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7个百分点。2010年,东北地区投资与GDP之比达到历史最高的8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5个百分点。即使在投资速度有所下降的2013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仍占全国1/10。不难看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走出对投资的高度依赖。

  新常态下,政府投资难以保持快速增长。特殊的经济结构,使东北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其经济增长势必受到较大冲击。如果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对重型化的路径依赖是历史因素叠加的结果,那么,对投资的依赖则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后开始出现并被快速强化的发展路径。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