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速度与质量再平衡是今年中国经济政策主题 | |
http://www.CRNTT.com 2015-01-26 19:12:06 |
2014年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元年,是检验政府对新常态认识和政策取向的标志性一年,也是促成新常态适应性预期开始形成的一年。2014年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举措的积极效应才刚刚发挥,但因改革释放的巨大红利以及创新所蕴含的广阔增长空间便已充分显现。未来,在持续深化推进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和各市场主体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因此加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最“坏”的阶段已经过去预期是影响个体决策和宏观经济的重要变量。政府将进一步归位尽责,市撤境将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创新创造创业潜能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将进一步增强,将为2015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中高速增长注入更多潜力。 结构性政策主线仍将延续 文章认为,深刻理解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内在矛盾、发展方向以及本届政府推进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坚定决心,是政策预判的前提。转型期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始终较大,需要通过改革点火器推动创新发展新引擎,充分释放体制机制红利。这决定了2015年改革攻坚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简政放权”和“微观放活”措施继续深化,继续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松绑”和“解渴”,进一步激发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热情和经济活力,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仍是今年政策主线的突出特征。 2014年“三驾马车”出现全面减速迹象,尤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显着减弱,“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出现经济大幅破位下行的“减势”情况,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而经济合理区间底部的 “弹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就业和经济下行引致的风险承受能力。经济增速与增长质量效益再平衡仍是2015年经济政策主题。随着持续推进改革和鼓励创新,风险承受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判断,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将下调至7%~7.2%区间,其他主要指标也将相应调整。 “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是为了经济长期健康发展,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比较充分就业的增长底线,摒弃一味追求增长数字的定式思维,更加关注和重视民生、经济与社会和谐,是新常态下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仍是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指出,2015年经济工作仍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 从产业周期和政策周期两个维度判断,中国房地产业已开始步入长周期的拐点区域,过高的房价已步入整体下行通道,中国房地产业正开启房价与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速相协调、房地产投资与城镇化内涵发展相适应的适度增长 “新常态”。基于这个判断,我们认为今年楼市调整仍将继续,房地产以及漫长产业链对中国经济产生强大拉动的传统力量继续减弱;制造业仍处于产能去化期,制造业投资预计将继续放缓。我们判断,“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力度更多体现在强化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控,加强财政政策在转型升级中的引导作用,减税增支规模都将增大。具体方面,将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为对冲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投资也将进一步增强;财政赤字率将相应提高。 货币政策方面,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和保证重点领域的资金可得性是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2015年货币政策在维持 “稳奖之外,更加强调“注重松紧适度”,这意味着今年货币政策将更加 “主动作为”,流动性管理更为积极。面对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特征,货币政策仍将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基本取向,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引导资金流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上的积极作用。日前召开的2015年央行货币信贷与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促进信贷结构优化,更加注重坚持问题导向、运用金融市场工具和政策协调。我们判断,“精准发力”仍是货币政策的“刀尖”平衡艺术,通过SLO、SLF、PSL和MLF等创新工具“定向”预调微调、有针对性实施“喷灌”、“滴灌”,对于央行大规模“放水”的预期基本可以消除。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