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日甲午战争与日本的舆论导向

http://www.CRNTT.com   2014-07-28 12:11:07  


  中评社北京7月28日讯/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之为“日清战争”)120年,7月25日是甲午战争开战日。相对而言,日本传媒的报道与评论并不多见。但仔细观察近年来日本大众传媒和政界围绕着“历史”、“靖国”、“领土”、“整军”和“修宪”等一系列话题开展的舆论诱导攻势,及对战后禁区的“突破”,敏锐的政论家都能从中看到“甲午”和“马关”(日本人称之为“下关”)挥之不去的影子。

“三国干涉”奇耻难忘

  最明显的例子,是体现在2010年中日在钓鱼岛(日本称为尖阁诸岛)海域发生“撞船事件”之后,日本执政党民主党一部分少壮派议员的激进言行。

  针对当时日本官方以日本国内法扣押中国渔船、拘捕船长和渔民(渔民先获释放),后在中国强烈抗议和未获美国首肯的背景下,不得不连船长也释放的事件,一部分民主党议员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他们形容这是“相当于日清战争后日本面对三国干涉的国难,日本国民对此痛恨至极”。

  在一份由前外务政务官吉良州司和前防卫政务官长岛昭久牵头起草的“建白书”(即建议书)中,共有43名民主党议员联名呼吁时任内阁总理大臣菅直人“堂堂正正高举国益旗帜”,掌舵“战略性外交”。

  所谓“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指的是在1895年日本打败满清后签署的《马关条约》中,原本还有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的条文,但在俄罗斯、德国和法国的干涉下,日本只好忍痛归还中国而代之以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金。俄、德、法三国之出面干预,当然不是出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而是不愿看到日本独享辽东半岛的甜头。但对于当年大日本帝国的臣民(包括在媒体的渲染和鼓动下具有“爆发性的国民意识”的“国民国家”之子民)来说,如此通过武力手段夺取的战胜品却得而复失,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