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果戈理到底是乌克兰人还是俄罗斯人?

http://www.CRNTT.com   2014-03-08 11:02:02  


沙皇为17世纪中期乌克兰哥萨克政权领袖“赫梅利尼茨基”立的塑像,至今仍矗立在基辅。
 
  与其说这部电影能真实折射那个时代,不如说这是当下很多俄罗斯人想要的“历史叙述”,符合时下精神需求。据说不少俄罗斯人看得热泪盈眶,还有很多青年把发型剃成了“哥萨克头”。“这比看100 本书、上100 堂课的效果都要好,每个看了电影的人都会明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是一家,而敌人来自西方”。俄罗斯被称为“极右翼”政党领袖——自由民主党的日里诺夫斯基看完电影悟出了这么一番道理。

  乌克兰指责俄罗斯把本民族的果戈理和布尔巴窃为己有,电影宣扬帝国主义和沙文主义,“它是普京主义在文艺作品中的投射”。乌克兰有学者指责,果戈理生前没有得到俄罗斯善待,虽把“可敬的果戈理”挂在嘴上,除了临时弄个不伦不类的“果戈理”博物馆,可没有一条街一个地铁站以果戈理命名,而以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命名的类似建筑却比比皆是。“俄国人居然把果戈理的颅骨都弄丢了”,这是俄罗斯被数落的“罪状”之一。

  有趣的是,基辅乌克兰语版本的果戈理诗歌和小说,乌克兰出版者把内文的“我的俄罗斯”、“为了俄罗斯”之类的词句全改成了“我的乌克兰”、“为了乌克兰”,这又惹恼了俄罗斯朋友。

  双方争论中各有尴尬之处,果戈理虽是乌克兰族,却用俄语写作(注:上一篇说过,自基辅被蒙古军队摧毁后,乌克兰人种田种了七百年);布尔巴被俄罗斯视为“民族英雄”却是乌克兰哥萨克。

  “民族主义”争执的基本原则本就是立场优于事实,无所谓“对错”。通常先是有了“民族作家”,然后有了“民族主义”,最后产生“民族”,俄乌两国都未背离这个规则。当这个构建过程完成后,一些古人自然被强行赋予了后世才产生某种意识,成为符号,又为“民族认同”的构建贡献精神力量。其实古人在那个时代,压根就没有这种意识,自己都不懂后世赋予他的那些观念。

  说起来,乌克兰历史上,还真有一个“布尔巴”这样的人物原型,成就远比布尔巴卓越,他叫“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第聂伯河的哥萨克领袖,反抗波兰起义中于1649年曾占据乌克兰中部的大多数地区,建立起哥萨克政权(不算是国家,不具有国家特征)。赫梅利尼茨基被今天的俄乌两族都视为追求民族自由的英雄,他的崛起对中东部乌克兰历史走向有巨大影响。沙皇后来为赫梅利尼茨基造了一尊塑像,今天还立在基辅圣索菲亚大教堂对面。

  蒙古摧毁基辅—罗斯公国,却未建立起有效的直接统治,除了收税、册封、征讨,与罗斯诸城邦很少有交流,使得基辅为中心的乌克兰中部出现权力真空,给波兰、立陶宛的东进和哥萨克的崛起造就了机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