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应扩大实体经济部门的金融选择权

http://www.CRNTT.com   2013-12-28 09:23:50  


 
  外植性金融使资金错配越加严重

  文章分析,外植性金融体系有着一系列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将原本多维一体的有机经济活动分切为若干相互缺乏关联的部门活动,使得各种资源的整体关系碎片化。这种碎片化不仅降低了实体经济部门的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而且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本不应有的风险。

  第二,以存贷款为重心,引致了金融资源配置的种种矛盾和效率降低,给实体经济部门发展造成了诸多的金融障碍。典型表现是,实体企业普遍遇到融资数量少、融资价格贵和融资渠道窄等“融资难”问题。

  第三,在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资金错配现象越加严重。主要表现有五:一是主体错配,即本属城乡居民与实体企业之间配置的金融资源转变为城乡居民与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实体企业之间金融资源配置。二是性质错配,即资本性资金和债务性资金错配。三是期限错配,即长短期资金的错配;四是产品错配,即债券等直接金融工具与存贷款等间接金融工具的错配;五是市场结构错配,即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交易功能错配。

  第四,货币市场成为金融机构间彼此交易的市场,与实体经济部门基本无关。金融自我服务的范围和交易额不断扩展,与此对应,金融泡沫也在快速增大。

  第五,各项金融改革举步维艰,或停留于做表面文章,或停留于口头。例如,2012年6月以后,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推出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扩大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但这些举措并没有从实质上提高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在存贷款市场上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因此,不可能真实推进存贷款利率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在买卖双方竞争中形成。又如,2005年以后,中国证监会在推进多层次股票市场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但基本局限于在原有的A股市场范畴内通过IPO的数量划分界定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并没有真实地从交易规则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不同层次的股票市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金融改革限于此类状况,则市场机制的决定作用依然无从发挥。

  必须建立内生性金融体系使金融回归实体经济

  文章认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必须通过改革外植性金融体系,建立内生型金融体系,使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的含义,一方面并非推倒重来,即并非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建设重蹈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200多年走过路。不论从历史角度看还是从现实角度看,重走这一过程都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也不意味着鼓励实体企业创办各类金融机构。实际上,能够创办金融机构的实体企业为数是极为有限的。在外植性金融体系继续存在的条件下,实体企业多办几家金融机构,不过是使持有这些金融机构股权的实体企业介入了金融卖方市场之中并由此获得卖方垄断地位的相应利益,对提高绝大多数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的买方竞争力依然无助“回归”的真实含义在于,扩大实体经济部门中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的各自的金融选择权,即把本属于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的金融权力归还给实体经济部门,推进内生性金融的发展。

  实体经济部门的金融权力包括股权投资、商业信用、资金借贷、发行债券和股票等证券、展开融资租赁和运用信托机制等方面的权利。如果不加区分地贸然将这些金融权力放开,虽然有利于提高实体经济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金融竞争能力,但极容易引致经济运行秩序的紊乱和金融运作的混乱,甚至给金融安全带来严重后果。一个较稳妥的选择是,以公司债券为牵引,逐步有序地扩大实体经济部门的金融权力,构建内生型金融体系。

  从各种金融产品对比看,在推进金融体系转变过程中,公司债券有着一系列独特的功能,其中包括:存贷款的替代品、改善资金错配、推进实体企业债务率降低、推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和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创造条件、资本账户中的金融交易项下开放创造交易对象等,因此,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应以改革公司债券发行的审批制、公司债券直接面向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发行为突破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