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组团去金色大厅唱K 文化自信岂能靠“镀金” | |
http://www.CRNTT.com 2013-09-27 11:34:13 |
读懂金色大厅国人演出的“潜台词” 2013年09月27日08:54来源:红网 作者:徐大发 近日网上爆料,今年以来,已有130多个中国文艺团体和个人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但真正的观众却寥寥无几。金色大厅成了这些“演员”们的“卡拉OK厅”。(9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 音乐无国界,国内一些文艺团体和个人去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本是一件好事。一来可以起到彼此交流学习之作用,二来也可展示一下自身音乐的魅力和实力,为弘扬国粹起到很好的作用。任何艺术,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对国人登上金色大厅舞台,本应给以掌声,但从实质情形来看,这掌声又拍不起来,让人感到有些“掉链子”。 近年来,一方面是中国人对在金色大厅“露脸”的热情更加高涨;一方面却是中国音乐会上座率普遍不高,部分观众对待演出的态度也随便许多。对这种反常的“奇景”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遗憾的是仍呈愈演愈烈之势。 说白了,许多团体或个人的“献艺”只是一种注水的“镀金”之举,迷信于“世界音乐圣殿”的代名词,而甘愿抛金去好大喜功,有点“钱多人傻”。然而,对一些不知情的国内市场而言,某些音乐人实是企图买来“广告”名片的虚荣。 毋庸置疑,按照商业模式运行的演出场所并非真的艺术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本质只是一座供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们切磋技艺、展示自我的有偿活动场所。只要交付场租,无论音乐素养高低,任何人都可享有在金厅彩排并演出的权利。只要花的是自己的钱,只要花得起钱,去异邦的舞台“卡拉OK”一下也未尝不可,只是别打着“艺术”的旗号自欺欺人。此种花钱买虚荣的做法,对真正的音乐艺术而言,不是提高,简直是一种玷污和亵渎。 从维也纳金色大厅成了中国人的“卡拉OK厅”现象既看到了一些国内音乐人的“贬值”和不自信的一面,也看到国外舞台市场“升值”吸金的一面。对此我们要反思:一是音乐团体和音乐人要苦练本领,摆正艺术观,不能披着功利之心从艺,不靠虚名包装镀金。二是在国内不妨打造一个类似维也纳金色大厅那样的艺术殿堂,供真正的音乐人一个升值的权威舞台。三是在国内设置一个鉴证过滤名誉的机构,让国外花钱镀金的“音乐艺术家”们无法在国内挂名兜售。若发现,则予以招摇诈骗罪严惩,让金色大厅的中国人“卡拉OK”回归到一个纯正的自娱自乐范畴。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