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伊战十年:中国还是最大赢家吗?

http://www.CRNTT.com   2013-04-07 11:53:28  


 
  在他列举的事实中,卡普兰称2008年中石油以35亿美元的价格赢得了艾哈代布油田(Al-Ahdab)的开采权,成为了第一个和伊拉克合作的外国油公司……

  卡普兰对复杂的油气开采合同缺乏必要了解。中石油并没有获得所谓的开采权,只是获得了服务权。前者一般指的是产品分成合同,而后者是油气服务合同。这样的错误发生在如此权威的财经媒体上,实在让人汗颜。

  卡普兰犯的只是常识性错误。中国学者对美国为何发动战争,以及伊拉克战后油气产业走向时,却往往纠缠在自己释放的浓厚的意识形态迷雾之中,从而迷失了自己。

  在国内众多的分析材料中,“控制中东石油命脉”始终是美国人的目的。但中国在伊拉克油气行业中的活跃表现,让这种谎言不攻自破。事实上,早在战争结束之初,中国学者们普遍预言,“此后伊拉克的油气资源将会被西方支持的各大国际石油公司以产品分成合同的方式所瓜分”。为了证明这种结论,种种带有阴谋论色彩的论据被摆了出来。

  其中最为离奇的“阴谋”是,美国著名油气服务商——哈利伯顿公司下属的KBR公司——获得数十亿美元的石油合同,原因在于哈利伯顿聘请了美国前副总统切尼出任公司总裁。

  但事实上,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调查,这家前子公司获得的合同并没有涉及到伊拉克的石油,它是一份由美国出资的、与军事有关的美国联邦合同。公开数据显示,美国承担了伊拉克的绝大部分军事和重建成本,在私人安保、物流及重建承包商上支出至少1380亿美元,提供从外交人员保安、发电厂到手纸等商品和服务。

  不知面对这一事实,当初以此为据的中国学者是否会感到脸红?

  事实还不仅限于此。即便面对“西方”的压力,以产品分成合同为代表的油气合作始终没有被伊拉克当局接受,除库尔德地方政府曾开出诱人的油气产品分成合同外(但随后被伊拉克石油部所制止),目前所有合作都是服务合同。

  在这种合同模式下,外来石油公司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资源国的“打工仔”。它们投资建设和开发油田,从每桶石油中获得固定的收益,通常在5美元以下,甚至不及每桶油价的零头,很难能指望依靠高油价来牟取暴利。以中石油在伊拉克的项目为例,高达数百亿的投资的回报率只有10%左右。

  目前伊拉克当局拿出的所有区块,都是以公开招标的形式来寻找最佳合作者。石油公司的政治背景显然没有实际价码更具诱惑力。在透明和公开的国际招标环境下,中石油在伊拉克的活跃粉碎了中国学者的预言。

  面对谁是最大赢家的讨论,如果笔者必须表态,我会把这一票投给市场。一个开放而且透明的市场让中国得到了公平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