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纪赟:陆港关系出现波折的再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2-10-11 09:23:34  


 
  我曾在《联合早报》上撰文,比较过新加坡香港两地的经济模式,以及前者如何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成功实现转型并实现自我超越。后者则深陷产业空心化与受到房地产劫持,使得产业升级滞后的陷阱,在过去两年之中,香港财政所得约三成都靠卖地,这种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与大陆不少地方政府非常接近。高房价带来的民生问题,及其对经济成长率与失业率的副相关性,也使民间反对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如果翻翻香港的报纸,就可以看到并非只是对大陆怒气冲天,民众的怨气实际上是无所不在的。

  随着大陆对香港经济的影响日渐加深,在政治上也不可避免地给人以更深地介入到香港事务之中的强势印象。问题是香港人素有特立独行的政治品格,这从1980年代末开始就早已彰显出来,最近几年对中央政府的批评更是有增无减。从对诸多大陆政治异议人士的支持以及维园游行,和对梁振英当选特首中央政府在背后扮演角色的置疑等等,都显示了香港在整个中国政治版图中独一无二的强硬个性。

  作为香港政治体制代表的特首,更被赋予了这种个性代言人的角色要求,所以这次沉船惨案,当电视报道中出现梁振英与中联办官员一同出现时,就更加深了民间对特首受操纵的舆论反弹,所以梁振英只能急忙灭火,表明当香港与大陆间出现利益冲突时“我是站在香港那一边”。

  香港居民从来都不乏对中国的国家认同,以保钓为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香港居民都扮演了与其人数与经济总量不相称的重要角色。但香港人的旧有思维之中,却将国家、政府、官员这三者之间分得非常清楚,并且也热衷于政治与思想活跃且多元。邓小平先生早就保证了对港政策50年不动摇,随着陆港两地经济差距的日益缩小,留下香港这块政治制度的异质空间,不仅对中国未来政治改革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而且也有利于陆台关系的处理。所以无为而治,起码应逐渐减少驻港机构的曝光度,是减少港人反弹并增加认同度的不二选择。

  作者是新加坡佛学院助理教授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