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祝华新:打捞沉没的声音

http://www.CRNTT.com   2012-09-19 12:02:41  


 
  祝华新被邀请到各地讲课,所讲内容主要是网络问政、网络理政,特别是微博问政。他给党政军都讲过课,甚至曾应邀给国外一些政府官员介绍互联网。“可见大家都认为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政治元素和重要的政治变量。虽然现在有5万家政务微博,但政府在这方面做得还非常不够。”比如,8月6日的沈阳罢市,官场无动于衷,沈阳政府新闻办的官方微博居然还十分悠闲地在发“夫妻相处之道”、“夏天吃西瓜的禁忌”。“沈阳商户的罢市,其严重性丝毫不亚于街头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往往是社会边缘人群,而商户却是政府重要的经济基础。但我们的政府反应太迟钝了。”祝华新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跟他说,在中国待了7年的感受是:“老百姓在生气,政府在焦虑。”这是社会转型期的典型症状。

  祝华新写过一篇文章《网络舆论倒逼中国改革》,认为借助互联网改进公共治理,撬动民间社会,促进官民沟通,是当前成本最小、风险最低的政治体制改革举措。

  张志安则认为,网络对改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还是比较有限。“你去看政府的信息,毕竟还是选择不公开为主,对我有利的我就公开,对我不利的我就不公开。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好像是官员已经全裸了,但是要害部位全被他用双手抱住了,所以你还是看不到关键的地方。这样的情况下,舆情监测只能是试图去推动,但是否推得动最终还是由体制决定的。”

  1987年,时任《人民日报》记者的罗荣新、曹焕荣和祝华新合写了一篇报道《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引起很大反响。这篇报道引用一句西谚形容中国改革:Sail in uncharted water(在未经探察和绘图的水域航行)。直至今天,这个国家和其改革者们仍在继续着这样的航行。祝华新始终觉得,自己的新闻理想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推动民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和渐进的社会改良。“而现在,互联网可能更有利于实现我们的理想。”

党和政府应该夺回一些麦克风

  人物周刊:你对网络上的“意见领袖”似乎很有意见。

  祝华新:“意见领袖”在网上具有呼风唤雨的能量,不是他们自己有什么地位或特权,而是他们代表了相当数量拥趸的心声。但面对今天各种社会矛盾的积累和叠加,“意见领袖”表现得越来越急躁。我们今天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第一,要形成政治共识;第二就是学会相互妥协。政治就是某种妥协的艺术,尤其是我们今天还缺少强大的市民社会和中产阶级支撑的情况下,更需要官民之间的相互接近、相互包容,来共同推动一种变革,不然变革就无从启动。

  一个典型例子是方韩大战,我一直觉得该有人总结一下方韩大战留下的负资产,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不说哪个人好,哪个人坏,甚至可以说得严厉一点,这是我们民族的某种劣根性,在今天的网络狂欢中暴露无遗。我们一百年来就是这样,但的确需要反思。有人开玩笑,“天天看微博觉得明天就要发生革命,但走进菜市场觉得一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

  大家在微博上喜欢站队,而且到最后大家已经把分歧在哪里给忘了,更多的是我看不惯你这一拨人。微博不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平台,一次才140字,只能展示结论,推理过程都很难展开,更不要说提供更多的论据,微博只是一个结论的交换,不利于展开论证过程。微博还带来了粉丝文化,实际是一种站队文化,这是有一些“毒性”的。我们需要线下的平和的讨论,在互联网上,我觉得博客比较有利于梳理思想和观点、沉淀情绪,算是微博的解毒剂,还有就是需要微博给予更多的新闻链接,提供更多的论据,包括长微博也能够有所补救。

  人物周刊:你提过建议,让政府和意见领袖结盟,是么?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