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最严厉楼市调控为何又现“空调”征兆

http://www.CRNTT.com   2010-09-04 08:09:29  


 
  调控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

  文章分析,如果探究历次房地产调控屡调屡挫的原因,就会发现“动态不一致性”的作用“功不可没”。

  “动态不一致性”理论由挪威人基德兰德和美国人普雷斯科特于1977年创立,他们凭借此说和在真实周期理论上的贡献荣膺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动态不一致性”诞生于西方国家关于货币政策是采取“单一规则”还是“相机抉择”的争论之中,它是指决策当局在当期制定和公布的最优政策,到下一期执行时已不是最优的政策,从而,决策当局有食言和放弃以前政策的激励,这种“事前最优性”和“事后最优性”的不一致就是“动态不一致性”。

  历次房地产调控失灵正是陷入了“动态不一致性”的魔咒。每当房产调控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政府就会发现继续收紧政策已不是最优的政策选择,于是乎相机抉择地逐渐放松调控力度,房价由此获得喘息并卷土重来。

  为什么会产生房产调控的“动态不一致性”?原因主要在于:

  一是政策制定者存在“违约”的现实冲动。当政府宣布对房地产进行调控后,如果市场认为未来房价会随着政府的调控而降低,会向下调整房价预期导致房价下降,此时即使调控政策尚未动摇房价继续上涨的基础,但是由于房价已下跌,政府也就失去了继续调控的动力。这种情况在较早时期的地产调控中容易出现。

  二是经济周期和经济形势的逆向发展。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存在时滞,其间经济形势的变化可能导致初始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形在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表现尤为典型。当几个月前抑制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宣传仍余音绕梁时,经济形势的急转直下却又将房地产推上了扶持振兴的产业行列。

  三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反作用力。当房产调控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产业方面各种反馈的压力时,或是调控政策损伤到政府其他更为重要的政策目标时,会导致调控政策的动态调整和纠偏,这也会导致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

  长期来看,相机抉择的调控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然而却会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后果,最突出的表现是损害政府调控的“声誉”,增大下一轮调控的成本。经历多轮调控之后,市场中的利益主体已是博弈的老手,对于政府的调控政策处乱不惊,死扛硬撑,博的就是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政府若想取得政策效果,只有在政策力度上不断加码,调控成本增加也就不可避免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