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 
两岸统合实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http://www.CRNTT.com   2010-06-06 00:23:39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统合是渐进的实践过程。
 
  如果只要改157个不合理的简体字,就可以让两岸文字趋同,北京何乐不为呢?如果能够同意未来在商业市场上让繁简并存,提升人民对于传统中国文字的瞭解,对于增加两岸人民对于文字的共同认同必有助益,北京是否可以为了民族的长远发展而愿意做修正呢?

  至于在历史记忆方面,两岸从1949年起分治,随即陷入国共内战体制,在“共匪”与“蒋帮”的教育下,两岸对于彼此的经验是陌生的,政治方面的对峙使得两岸在政治认同上产生隔阂。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两岸交流开始启动,看似有了增加彼此认同的机会,可是,隔着台湾的政治发展,近十余年来,台湾教科书在199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史与中国史区隔对待。整个台湾史是以被殖民主义的论述所笼罩,把荷兰、明郑、清、日本、乃至中国国民党都视为外来政权。现在年轻的一辈,大多数在心里认同上,已经是把“中国”与“台湾”视为两个“国家”来看待,这不能不说是教科书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结果。(请参考谢大宁,〈国族建构与台湾前途未定〉,《中国评论》,2009年8月号)

  两岸必须经过一个重新认识的阶段,两岸文化统合也包括如何共同重新诠释中国现代史的进程。在这一方面,两岸统合学会主张应该将两岸目前的分治,归因于中国百余年来现代化的尝试与角力所造成,双方应该从彼此的成败经验中去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在这一方面,两岸统合学会将会在明年推出“百年中国一系列的文化认同工作,希望将“整个中国的现代化--1945年以前的试验--台北政府的试验--北京政府的试验”做为范畴,透过检讨与反省来重构两岸的重迭认同。(这一部分请容后再专文论述。)

  “美丽浪花、磊磊暗礁”可以用来形容物质性交流频繁,但是文化交流却相对贫乏的2009年两岸关系。我们深信,文化认同工作是两岸认同的核心,两岸和平发展不可能只是建立经贸交流上,而应推动全方面的文化、教育交流,透过大学联盟或共同体,促使两岸文化认同得以有坚固的基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