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中国从东盟走向世界 | |
http://www.CRNTT.com 2010-02-10 12:19:34 |
对日益崛起的中国而言,不仅需要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尤其是周边环境。这正是“和平崛起”、“和平发展”以及“和谐世界”理论的主要背景。而在这个过程中,消弭“中国威胁论”,成为一个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更让国际社会放心和信赖的可敬可信的力量,是中国的当务之急。而中国通过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在东南亚增信释疑,显然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开始。 谨防“中国威胁论”再起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显然更多是出于政治与战略的考虑,出于睦邻友好的外交需要,经济上的逻辑并不清晰,只是中国希望通过自贸区的构建来加强双边的合作态势,让东南亚国家相信它们也能从中国的和平崛起中获益。至于中国能否从中获益,中国东盟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如何,并不是主要的考虑。 但自贸区的建成主要靠政治上的推动,建成后的运转更多是一个经济话题,运转的效果更是取决于客观的经济规律。 从国际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中国和大多数东盟国家仍同处于国际产业链下段,还没有拉开距离,产业出口的竞争面自然相对的大,这使得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担心与警惕居高不下。 而据统计,在中国对东盟贸易中,在华外资企业占60%以上。近年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增长,多因这些外企内部或之间的贸易增长所造成。同一产品往往需要过境两次甚至多次才形成最终产品。这样的价值重复计算,双边贸易额飞速上升,但实际产品数量并未相应增加,造成贸易数字的虚肿。而这一重复计算约占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30%以上。 再者,转口贸易也占中国东盟贸易额中相当的成分。例如,在中国同新加坡的贸易中,过境转口贸易占中国对新出口的46%,占新加坡对华出口的40%。换言之,许多出口产品,虽然算入贸易总额,但最终并不进入彼此的消费市场。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大量的中国商品会以零关税进入东盟市场。东盟国家对此反应不一,新加坡是工业国家,它可以把生产、投资拿到中国,利用中国的生产能力把新加坡转型成一个非常好的服务业社会,因此持欢迎态度;而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的反应就复杂很多,担心中国廉价商品的涌入会危及本国的制造业。如果后一种情况果真出现,不排除东盟国家会出现新的“中国威胁论”,这样一来,自贸区不仅不会增加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互信,反而会起反作用,中国过去二三十年在该地区增信释疑的努力会付之东流。 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没有可能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东盟所有成员国都加起来,它们的GDP也只相当于中国的1/3。上海经济总量是新加坡的 1.5倍。广东GDP大于印度尼西亚。而中国的中等省份广西和云南,两者的经济合起来也要超过越南、老挝和缅甸。因此,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东南亚必然对风险更加警惕。 而中国也未尝没有把东盟国家当成原材料供应地和原料进出通道的想法,流传已久的中国在印尼和缅甸砍伐原始森林的传闻,对中国摆脱“经济殖民主义”的形象,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记者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某个国际场合,中国学者就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问题,做了耐心的解释和澄清。但国外学者却打了一个比喻:大象尽管是食草而非食肉动物,但它如此之大,谁呆在它身边都会有些担心,何况大象一旦发怒,其后果也不得了! 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大象”,也就是在用来比喻中国。这种心态,是东盟国家一直以来的一个心结,很难完全消除,一遇合适的土壤就可能发酵。 因此,中国必须改变把东盟国家当成廉价商品销售地的想法,大力推进产业升级,避免和东盟国家在这一点上迎头相撞,产生纠纷和摩擦。 近几个月来中国的制造业领域发生了几件引人注目的事情:腾中获得悍马品牌、商标和商品名称的所有权;2009年胡润中国富豪榜,比亚迪公司董事长王传福以财富人民币350亿元成为中国首富。这说明,中国已经不仅仅在承接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以汽车、大飞机、化工、重型机械为重点的世界产业链中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都在向中国逐步转移。在全球化的世界产业大分工中,中国由世界产业链条中的第三梯队向第二梯队进军。这是“中国制造”本身的好消息,对中国和东盟关系和长远发展而言,也是一个好的契机。 何谓“负责任”? 30年来, 中国从一种边缘的、反抗的国际形象,变成了趋于中央位置的、具备建设性与合作能力的“负责任大国”。而何谓“负责任”,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