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中国制造” 须走向“中国创造”

http://www.CRNTT.com   2009-09-26 08:56:09  


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中国还需要继续奋斗。
  中评社北京9月26日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深受重创,出口贸易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形势不容乐观。

  证券时报发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春顶博士文章表示,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有三大渠道:第一,国外需求下降,直接影响到中国商品的出口;第二,增强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压力,弱化出口产品竞争力,从而会影响出口;第三,强化了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诉求和倾向,“中国制造”将遭遇更多的贸易摩擦困扰。

  文章认为,展望今年后期出口贸易的形势,总体的判断是,会有积极的稳步增长趋向,但增速不会显着。

  原因主要有四点。其一,南方地区的出口企业已现回暖积极信号。7月份以来,国内出口企业的订单开始增加,甚至出现了用工潮和民工荒的迹象。其二,世界经济形势预计会逐步回升并向好,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需求和进口。其三,国内的出口促进措施,如出口退税率的提高,以及对于贸易融资和宽松信贷的支持,会逐步显现,增强“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其四,从目前走势看,世界经济仍存在通胀的风险,同时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大可能较快的走出危机。所以,中国出口贸易短期内会有一定回升,但不明显。

  文章分析,“中国制造”的昨日辉煌会否一去不复返,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已走到尽头?观点是否定的。理由如下:首先,“中国制造”基本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该类物品的特点是收入需求弹性和价格需求弹性都较小,它们的需求不会因金融危机而大幅下滑,且一旦危机消除,能够较快恢复。从1-8月份的统计数据看,中国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明显小于同期出口总体水平,正说明了“中国制造”抵抗危机能力强的特点。其次,国际分工的规则和中国要素禀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制造”在一段时期内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存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要素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决定了,在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的情形下,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必然要在中国生产,“世界工厂”的地位不会被取代。再次,中国已经形成高效的生产与出口加工体系,以及成熟的出口营销网络,强大的出口竞争力短期内不会被取代。

  当然,“中国制造”的未来也会面临众多挑战,包括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冲击,贸易摩擦的阻碍,世界经济失衡模式的扭转等等。可以说,出口的转型和升级是大势所趋,“中国制造”呈大规模数量扩张的时代必将逝去,更加注重贸易质量和效益是发展的方向。

  文章最后说,长期看,“中国制造”的明天不是梦,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一段时间内很难改变,但“中国制造”的质量和产业升级必将不断提升。鉴于此,在宏观政策层面,当前应该积极扶持出口企业渡过难关,尽可能的减少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时必须引导、鼓励和促进出口产业的升级和质量提升,逐步启动内需,扭转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经济增长模式,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