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应双轨同进

http://www.CRNTT.com   2009-03-16 00:05:47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轨迹,也迎来了两岸共建新的中国经济区的历史性机遇。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大陆GDP由3645亿元增长到30.06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国大陆已经成长为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大陆对世界贸易的贡献率已达10%,出口贡献率达12%,是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08年底,大陆已与30多个国家就13个自由贸易区合作进行了谈判,其中,6个已开始运行,成为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角之一。中国大陆的经济总量已上升为世界第三,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成为带动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也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带动包括台港澳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台湾在历史上从来是挂靠或依附于某个或成为某个经济体的一部分,随着2008年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和积极的变化,泛蓝领袖上台执政并在两岸关系问题上顺应岛内主流民意的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求双赢的呼声,两岸关系柳暗花明,面临难得的机遇,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使两岸有机会携手通过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完成两岸经济的制度性安排,共同建立一个新的中国经济区,而台湾经济竞争力和发展空间也将在这一进程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

    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时机已经成熟

  两岸在“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方面已有多年的理论准备、实践核对和高度共识,时机已经成熟,两岸应加强磋商、排除障碍、加速推动,作为进一步深化两岸关系的新突破口。 

  关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问题的研究,海峡两岸以及国际学术界曾先后进行过两次大讨论。第一次是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期。当时提出的各种模式包括“中国圈”、“中国经济圈”、“大中华共同市场”,等等,总体上是理论探索性质的讨论。如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陈亿村在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提出未来两岸经济关系将以“中国经济圈”形式出现;1989年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金泓泛教授提出建立“海峡两岸经济圈”的设想;1993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邹至庄教授发表专文,提出有五个共同性可以构成海峡两岸“大中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二次讨论是199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时空背景的变化,两岸经贸关系进入结构性变化阶段,有必要进行某种制度性安排,讨论开始走向操作层面,并进入官方政策选择视野。其中关于两岸经济合作制度性安排设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 CEPA为范本进行经济合作的构想。大陆方面明确提出两岸可以建立类似 CEPA 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2)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5年5月,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发表的会谈公报中也提出,“促进两岸恢复协商后,就建立两岸贸易便利和自由化(两岸自由贸易区)等长期、稳定的相关机制问题进行磋商”。(3)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构想。2001年3月台湾前“行政院长”萧万长成立了“财团法人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推动其 “两岸共同市场”构想,试图最终达成全方位的经济整合。

   2005年4月“胡连会”国共两党达成五项共同愿景,其中确立了“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目标。接着,签署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CECA)成为马英九在2008年竞选时的政见。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更正面回应了马英九呼吁的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的建议,从而使“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的时机成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