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 | |
美国人的中国观 | |
http://www.CRNTT.com 2009-03-11 08:34:35 |
杰克:美国人的“中国功夫” 特约记者 张华 发自北京 “我至今还听不懂中文,更不会讲。”在北京三里屯外交公寓的家中,刚刚度过60岁生日的杰克•潘考夫斯基耸耸肩,微笑着对记者说。 很多时候,在中国呆了17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标杆企业——亚新科(ASIMCO)的杰克先生与他的中国客户们交流仍需翻译。 来中国建厂之前的17年,杰克在华尔街做投行。 不会讲中国话幷不妨碍他被美国商人们视为“超级中国通”。“要和中国地方政府搞好关系,这至关重要。”——杰克常对美国朋友讲,尽管他们双手托着下巴,百思不得其解。 让想法实现“软着陆” 杰克在中国的17年幷非一帆风顺。1990年代初,他刚来中国“旅游考察”时,为中国文化的深邃和中国经济潜在的增长力吸引,萌生留在中国做生意的想法,结果遭到朋友们的嘲讽:“你疯了!”1993年创建亚新科,进军汽车零部件行业,虽然生意越做越大,但在找到本土化管理良方前的3年,杰克曾经撞得头破血流。 “创业时我真是太幼稚了。”杰克说,“我一度以为中国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只要与北京的中央机构互相瞭解,达成一揽子协议,就可以在各省畅通无阻、分取利益了。实际上我大错特错了。” 认识到中国国情的复杂性之后,杰克的许多想法逐渐实现了“软着陆”。他开始接受中国国有企业绕圈子的习性和“打太极”的风格——无数次的寒暄与晚餐,合作意向就是不明朗。杰克对此不反感的“好处”是,这促使他创下了1993年一年内到过40座城市、100多家工厂参观的纪录。 经过几次危机后,杰克加倍拓展与中国各地政府之间的关系网,其中一项努力是,请几位当地能人做顾问,保证“同盟关系”不会中断。 等到亚新科声名鹊起后,杰克到欧美巡回演讲,他的“入乡随俗”的做法总让在场者惊叹。有人不以为然道:“遇到纠纷找律师不是更有效率吗?” 杰克答道:“恰恰相反,应不惜代价尽量避免打官司,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诉诸法律。这便是中国。” 说完大笑。 借船出海,顺风搭车 他偶尔也向人表露这种自豪感:“我在中国呆了这么久,从没有听说过还有哪个西方人只凭一个想法,就阔别在外人眼中很风光的华尔街生涯,来中国组建实体公司幷使之成为中国最大产业之一中的领先企业。” 杰克进入华尔街是在1973年,当时华尔街不过是个“小作坊”。他没有迅速成为美国投行界的风云人物。不过,正因亲历了198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和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历史,他才能一到中国就嗅出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和机会。 从这个层面来说,杰克幷不像业界描述的“两手空空来到了中国”。恰恰相反,他的华尔街关系帮他完成了一次不错的“中西合璧”。 在考察完中国近100家工厂后,1993年杰克先行成立了“亚洲战略投资公司”,而后他才根据“亚洲战略投资公司”的缩写成立了亚新科(ASIMCO)。 杰克打的算盘,一是“借船出海”——华尔街的证券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当时已对中国市场萌发好奇与兴趣,而拉拢几家华尔街公司做股东又能给中国政府“实力过硬”的第一印象;二是搭上中国1993年制订的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快车,在之后的合资潮中牢牢掌握控股权。 可以说,杰克的成功源于他的悟性与韧劲,背后的“永动机”便是他娴熟的资源整合术。他把他的中国从商技巧称为他自己的“中国功夫”。 杰克说他在中国遇到不少企业界的“达人”,这让他走得更快。他提到了一个人——玉柴前董事长王建明。 “大家都叫王建明‘王董事长’,我也这样称呼他。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几次给我指点迷津,是真正的预言家。他能够成为业界领袖,完全是由于他的人格力量和坚定意志。” 在去年完成的《与龙共舞》一书中,杰克毫不掩饰对王建明的敬重之情。令人惊讶的是,基于对中国人际关系复杂性的认识,书中他称王建明是一位“独行侠”,“一些人其实盼着他失败”。 去年11月初,媒体报道王建明“神秘失踪”,后来证实他正被江苏有关方面调查。 实际上,杰克一方面吸收了“王建明”们的长处,一方面又规避了其短处,譬如对合作伙伴的过分信任、不善于与地方政府“打成一片”等。同样是在江苏省,杰克能“零地价”拿地,且“不违观,不行贿”。 真是一个善于变通的老头儿。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杰克笑着说:“我至少还要再干17年。”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