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中评月刊:香港一国两制官方话语变迁与建构

http://www.CRNTT.com   2024-09-17 00:05:49  


 
  1. 文化寻根:夯实中华文化认知基础

  作为国家治理和文化大计,“一国两制”政治实践根植于“大一统”的华夏古典文明和超越民族国家理论窠臼的现代性文化气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22〕”虽然在历时性层面,英国殖民百余年的“西强中弱”文化落差致使港人陷入文化失衡的结构性困境。加之香港回归后,港人始终游离于英国“殖民权力矩阵”和深受冷战思维迫害的“恐中恐共”情绪之中,更加剧其“离散意识”和对内地的“心理距离”。但两地同胞在文化基因层面仍蕴含共同的中华文化认知基础。其一,香港与广东,书同文、话同音、人同种,岭南文化依旧是香港的文化底色。从唐朝安南都护府置屯门军镇,到明朝香港贩运莞香,再到清朝翰林南渡,时至今日,从广东流传至香港街头的魏碑招牌仍随处可见,专做广式早茶的陆羽茶室依旧生机勃勃,电影、粤曲、小说等文艺作品无不流露出岭南文化与香港大众文化的水乳交融。其二,“香港新儒家”的传承与发展,彰显“一国”之根本的情感归属。无论在表层观念还是深层逻辑上,两地国学者均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标,遵循“民本、道主、贤治、和合”的中华文化国家治理和地方区域治理之路。

  因此,重建香港历史中缺失的国家意识根基应以岭南文化和儒家文化为纽带,建议以中央和内地文化主管部门和香港特区主管部门为支点,搭建以图书出版、电影编制、音乐戏剧等领域为代表的两地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持续打造“国粹香江校园行”“全港戏院日”等文化惠民服务项目;积极开展香港斫琴技艺、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申报和保护工作;利用传统节日举办中秋“香江明月夜”、端午龙舟赛等大型文娱活动。一方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一国两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求同存异中塑造两岸文化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发挥香港多元文化属性特质和“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打造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地标,以香港为桥头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认同重构:完善非排他性教育体系

  提升国家认同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中,国民教育一体化是超越“两制”社会制度差异,消解香港同胞身份焦虑,巩固“一国”国家认同的主要途径。回归以来,国民教育在香港屡遭意识形态风险和泛政治化操弄,根源在于“恋殖情节”“香港价值”和“一国认同”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具体表现在语言教育政策上“重英轻中”,缺少普通话语言环境;如在《捍卫香港价值宣言》〔23〕中刻意忽略爱国主义,在价值观层面将香港从中国抽离;在教材和教学内容方面良莠不齐,“港独”势力和美西方干预主义趁虚而入。伴随香港产业空心化、房价高居不下等以利益认同为中心的重商主义文化没落,亟待发挥中央和特区政府合力作用,完善包容认同和非排他性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塑造国民同质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主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