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黄智彦语中评:大陆佛系青年和台湾小确幸

http://www.CRNTT.com   2018-02-09 00:09:19  


逢甲大学公共事务与社会创新研究所助理教授黄智彦。(中评社 林谷隆摄)
  中评社台中2月9日电(记者 林谷隆)台湾逢甲大学公共事务与社会创新研究所助理教授黄智彦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台湾人才转卖小吃的现象,可从几个主因分析,其一是青年“小确幸”心态,认为自己无法达到四、五年级(50后、60后)的大成就,改卖小吃可能是最佳选择。其次是台湾没有长期产业发展计划,教育在招生名额、学生就业接轨都乱了套,如果人才只是追求短期满足,一旦发展不成功,长期恐导致失业率上升等社会问题。

  黄智彦,美国纽奥良大学都市暨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现任逢甲大学公共事务与社会创新研究所助理教授、逢甲大学景观与游憩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逢甲大学创新育成中心、技术授权中心主任,也曾多次获聘在经济部“地方特色产业”、“魅力商圈”、“小镇商街”等计划担任中央甄审或考核委员。

  黄智彦表示,他研究商圈发展已经有15年,台湾商圈有一定的发展轨迹,如果一个商圈能够存活超过10年,代表该商圈的立地条件有优势,周遭人潮足够支撑商权存活,后续只是店家从数十家到上百家的差别,一般这种商圈都是平日有足够的基础流量,而非只靠假日的旅游人流。

  黄智彦提到,逢甲商圈是复合型商圈,几乎有超过9成5都是零售业,而非是批发业,所以急需要外来的观光人口支撑。去年逢甲商圈的旅客数量掉这么快,主要就是海外观光客减少很多,特别是陆客,而台北、高雄旅客来台中旅游也减少,所以人潮会少的很明显。

  黄智彦告诉中评社,逢甲商圈等同逢甲夜市,以夜市的型态融入在商圈的范围内,但台湾有太多的夜市就是夜市,附近没有商圈,多数都是在郊区找到一块地,聚集一些摊商,“旱地拔葱”式的形成一个观光夜市,只是靠摊商来产生聚客效果,一旦顾客新鲜感不再,人潮就会流失,去年台中倒闭的六处夜市,几乎都是如此。

  黄智彦提到,“旱地拔葱”式的观光夜市跟传统夜市的型态不同。传统夜市几乎都是有一定的周期性,一个礼拜只开业1至2天,夜市会依附在商业区附近,不会倒是因为本来就有人潮流量,而观光夜市则多数在郊区,本身的人潮流量不够,必须靠活动来制造流量,如果活动结束,或是摊贩没有特色,就会收摊。

  对于台湾这几年冒出很多类似的观光夜市。黄智彦分析,主要是因为台湾对外经贸发展不好,经济的重点回到“内需型经济”,民众薪资没涨,不会出国旅游,也不会购买奢侈品,更不想花钱吃大餐,所以逛夜市则成了最佳休闲,不只可以消磨时间,还不用花很多钱,让全家就可以达到短暂休闲目的。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