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十八大后对台和平向融合深化前行

http://www.CRNTT.com   2017-10-17 00:06:31  


 
  二是经济社会双向交流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新动力。其一,平台效应推动两岸关系发展。2012年以来,两岸两会长期维持制度化协商,加上作为国共政策平台的“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原“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作为高层级企业合作平台的两岸企业家峰会和贴近基层与青年的海峡论坛,两岸四大制度化交流合作平台并驾齐驱。同时,“十三五”规划重申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对台合作先行先试区的建设,各省市也推出“浙台合作周”、“重庆台湾周”、“鲁台经贸洽谈会”和“云台会”,以及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等品牌。这些平台除了便利两岸经贸资源整合,还通过“体验式交流”让更多台湾青年更理性、全面地认识大陆,探寻两岸文化渊源,也为其来陆发展提供了空间,创造出两岸新的利益和价值连结。

  其二,扩大台湾基层受益面并逐步实现“国民待遇”。习近平多次直接瞭解台湾同胞利益关切,强调两岸和平发展红利的分配应聚焦青年一代与一线基层,扩大参与面、增加获得感。在大陆加快给予台湾企业“同等待遇”同时,2017年大陆对台工作会议提出要为台湾民众提供“国民待遇”,在此前台湾居民往来大陆免签注、实施卡式台胞证、扩大台湾个体工商户营业范围、扶持台湾青年来陆实习就业创业的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为台湾民众在大陆长期生活创造条件。目前,大陆航路运部门正在解决凭卡式台胞证自助购票、取票和值机问题;并将增加可落地办理一次性台胞证的口岸。此前,一些省市已先行展开“国民待遇”试验。

  其三,两岸经济社会往来驱动融合发展。30年来,两岸经济社会交流处于高位增长,近十年的两岸贸易额年均1598.6亿美元,截止2017年春,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99506个,实际使用台资652.4亿美元;2015年,两岸人员往来达到创纪录的985.61万人次,大陆赴台交流项目30704个,遍及各门类领域。可见,蔡当局的“降温”无法阻止大陆的磁吸效应和两岸产业一体化的大趋势,两岸经济和社会往来是独立于岛内政治的稳定引数。这一化干戈为玉帛的过程驱动了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两岸通过物质文化相互辐射,厚植共同利益、消弭偏见误解,形成趋同的市场体系、生活方式和价值图景,让被分隔已久的两岸民众重新产生“共同体想像”。

  新时期、新形势对对台工作的新期待

  随着中共十九大的召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和平统一进程将开启新的历史阶段,这也为未来的两岸关系和对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和要求。

  任何政策都有其时空背景和效用边界,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风险点正在以新的面貌呈现:蔡当局仍具备推动“法理台独”的手段和动能;其以“文化台独2.0”为标志的“柔性台独”进入了“去中国化的最后一里路”;“多独合流”和海外反华势力以台湾为轴心和基地的合谋勾连密集增加;美日等外部势力打“台湾牌”的政治冲动升级为战略需求;更值得警惕的是,岛内对民进党全面、深刻的“绿化台湾”缺乏有效制衡,“倾独”民意将长期维持主流态势,以所谓“中间选民”姿态呈现,其面貌和重心也从反华反共、诉求“台独建国”的“急独”,向以“和中爱台”为取向、认同“中华民国”、强调“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华独”迁移,并可能出现代际传导和增强,成为对“和平统一”路线的新挑战。某种程度上看,上述风险的凸显及形变,正是近年来大陆对台工作的显着成效,迫使“台独”势力及其活动转换方式和形态,规避一中原则和大陆硬实力的刚性制约,试图在当前大陆对台政策和工作难以直接触及或施为的区域与大陆“田忌赛马”。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