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需创新宏观调控方式

http://www.CRNTT.com   2016-03-21 08:42:37  


在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新平庸”、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宏观调控的理念和思路也理当有新的常态和新的模式加以适应。
  中评社北京3月21日电/在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引人注目、最具新意的表述,无疑是2016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报告》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

  证券日报发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文章表示,与此同时,今年《报告》中一个关键词是“创新”。李克强总理在回顾总结过往、部署今年工作时,一再强调“创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里面的“创新”显然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科学技术层面的狭义创新,也包含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

  文章提出,在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新平庸”、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宏观调控的理念和思路也理当有新的常态和新的模式加以适应。宏观调控方式如何实现创新,又如何以创新应对经济下行?在正确认识、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新常态的基础上,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宏观调控必须实现以下九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创新评价体系,实现由僵化追求单一的经济增长目标向构建全面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转变。固守多年的以GDP规模与速度为核心的经济评价体系亟待变革,《报告》再次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这应成为新时期科学评判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挥棒。升级版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维度:反映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市场活力指标,反映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机制、创新活力升级程度的创新驱动指标,反映内需潜力提升及供给侧能力改善的结构优化指标,反映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以及互联网+广度与深度的两化融合指标,反映就业潜力释放、居民收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民生改善指标,反映资源与环境状态、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正面及负面影响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这样的评价体系,既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理论纠偏,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还是和国际接轨的重要制度安排,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是创新调控重点,实现由经济增速管控向经济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十三五”时期不仅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期,更是全面进入“新常态”的转型期、全面实现创新驱动的突破期和全面推进国际化的上升期。在这样一个战略定位之下,“十三五”时期应强调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把“提质增效”作为发展的主旋律,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力求做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和惠民生等多重目标的统一。也就是说,要从过去依赖物质投入、拼资源环境、靠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扩大经济规模、管控经济增速向靠技术投入、生态文明建设、靠集约式的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转变;从过去铺摊子、上项目转向靠市场规律调结构、转方式,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未来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意味着经济运行更加平稳健康,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各项体制更加完善高效、生态环境更加良好宜居、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逸,最终实现高质量、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实现暖人心、惠民生的经济增长,实现绿色化、低碳、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而非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粗放、低效的经济增长。这,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和宏观调控的重点所在。

  三是创新管理思路,实现由需求管理为主向需求与供给管理兼顾、侧重供给侧的转变。之前我们对需求端调控、需求管理比较擅长,过于倚重需求端三驾马车对短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当前,我们面临下行压力加大和转型升级任务繁重的现实,这其中既有短期需求不足的原因,也有中长期有效供给不足、经济结构失衡和体制机制制约等深层次问题,单纯依靠需求调控难以兼顾诸多中长期目标和结构问题。为此,必须转换经济治理思路,着力从供给侧发力,破解经济运行面临的困境。《报告》反覆提到,“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需求总量,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投资消费有机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思路和模式出现重大转变:即由需求管理为主转向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兼顾、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的着眼点开始由短期框架下的被动“救市”、“维稳”,转向中长期视角下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加注重增强持续增长动力。这种宏观管理模式要求,一方面,采用更加科学的需求管理,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合理搭配,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避免大起大落;另一方面,通过放开人口生育控制、放松户籍制度、减少资本与金融管制、优化土地与资源产权结构、推动要素市场建设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措施,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税负、降低融资成本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解除“供给抑制”,真正激发企业主体的活力,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四是创新驱动模式,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经济新常态下,面对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兴起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国原有的发展动力已明显退化,过去靠生产能力扩张、铺摊子的传统模式将难以为继,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加强,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自然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已经到极限,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由靠大规模的土地、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驱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和全要素投入效率提高转变。要实现这种驱动力的切换,必须激发亿万群众创造和创新的活力,“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让创新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强音、实现经济升级的强大动力。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