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奥巴马来了,美印关系的春天来了吗

http://www.CRNTT.com   2015-01-26 07:11:54  


 
  去年6月份,虽然俄罗斯方面不太情愿,但是最后还是同意了印度的《核事故安全法案》,而到了12月份莫迪高调宣布正在“考虑”由俄罗斯兴建10个新核反应堆。在俄罗斯核电供应商步步推进的前提下,美国方面可以说面临巨大压力。在莫迪去年10月份访问美时,奥巴马就表示要打破核僵局,此后两国特别建立了联合磋商小组(Joint Contact Group),负责为两国民用核合作铺平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奥巴马访印前最近一轮的联合小组谈判并没有按时结束,而是在最后时刻宣布延期。印度媒体NDTV的专家认为这一变化意味着美印两国可能已经在谈判中取得了关键突破,而这些突破将在奥巴马到达印度以后兑现为政策成果。印度议会通过的法律不可能随意改变,而美国核电私企也不肯冒太大风险,因此印度政府极有可能牵头搞“核电保险池(Nuclear Insurance Pool)”,通过多家保险公司分担核事故的赔偿风险,降低美国核电供应商的负担。早在2009年,印度政府就已经将按安德拉邦和古吉拉特邦的两块土地划拨给美国的西屋和通用-日立公司用作核工业园区。如果此次奥巴马访印能实质推动美印民用核能合作,那么合作成果最有可能率先出现在这两个核工业园区。 

  此外,印度还希望能早日成为核供应国集团等四个国际防扩散和军控机制的正式成员。在莫迪访美后公布的“联合声明”中,美国表示支持印度的主张。然而,简氏信息集团(IHS Jane’s)去年6月曾披露印度在南部迈索尔地区(Mysore)进行秘密铀浓缩活动,并有可能制造大量热核武器。虽然印度政府出面否认,但是国际社会对印度的疑虑并没有消退,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如果再一次强推印度进入核供应国集团就会冒很大的信用风险。因此虽然奥巴马表示支持印度,但是实质支持的力度究竟有多大我们就要看他此番在印度的表态。 

战略关系 

  在莫迪上台以前,美国和印度的战略关系一直在“改善-低谷”的波动循环中徘徊。造成这种困局的核心动因在于两国对世界格局的看法大相径庭。用美籍印度裔专家阿什雷·泰利斯的话说,“美国是从一个支配性大国的优势地位看待国际政治,并且仍然决心维护其优势。而印度则站在弱势国家的角度,希望有一个对其有力的多级体系。”由此可见,两国之间的核心矛盾在于美国的“强势”和印度的“自主”。印度的这种特立独行的态度与其低效的官僚机构、迟缓的政治决断,以及冗长的决策过程交织在一起,使得印度在美国对其示好时难以做出对等的回报;而位居强势地位的美国虽然可以勉强“以强伺弱”,但在面对印度的无动于衷甚至“忘恩负义”就常常失去耐心,使得两国关系急转直下。负责涉印事务的美国官员和政客可以说“屡受挫折”,比方说当年负责美印核谈判的副国务卿塔尔伯特(Strobe Talbott)甚至直言:“美印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盟友。” 

  然而在莫迪上台以来,美印在战略关系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改善-低谷”的波动循环有望被打破。2015年6月,为期十年的《美印防务关系新框架协议(New Framework for the U.S.-India Defense Relationship)》即将到期,而在莫迪去年访美后两国已经同意将该协议再延长10年,这项协定极有可能成为今后美印战略关系的基础性文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印关系前几年出现了严重的波动,但是美国对印军售异军突起,销售总额已达百亿美元,现在美国已经取代俄罗斯成为印度最大军火供应国。而根据简氏防务周刊的数据,印度2013年从美国进口了19亿美元的军火,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军火客户。美印之间日趋紧密的防务关系反映出的本质其实是两国战略关系的深化,这不由让人想起冷战后期的中美关系:虽然当年中美之间有巨大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差异,但是由于共同面对来自苏联的战略压力,两国在缺乏互信的情况下,用军备合作牵头拉近了战略关系;而美国和印度之间虽然有尖锐的“强权”和“自主”之争,但是共同面对崛起的中国,也会自然而然产生战略亲近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