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上海街头艺人持证上岗记

http://www.CRNTT.com   2014-12-11 11:08:12  


 
被可怜和被欣赏,是乞讨和街头艺术的主要区别

  王士平兄弟俩2002年就来到寸土寸金的上海,他们当过餐馆的服务员,也做过酒店的侍应生,直到5年前才做起了“全职”街头艺人。他们并不知道,在他们疲于躲避城管的日子里,剧作家罗怀臻一直在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而努力着,早在2004年,时任人大代表的他就率先提出了街头艺人合法化的议案。

  因为专业的原因,罗怀臻对老上海曾经的街头艺术十分怀念。“在那个年月,以豫园为中心的老城,整个就是民间艺术的大卖场。杂技、戏曲、说唱应有尽有。”他遗憾地告诉记者,这些街头艺术在“文化大革命”中逐渐枯萎消失,直到今天也没能再度复苏。

  他说,而今城市的面貌愈加繁华,却总是少了些灵性。走在石库门,或徜徉于外滩,罗怀臻时常会有种“此处少了一曲爵士乐”、“要是有人吹奏萨克斯就好了”的遗憾。这与他经常在欧洲游走的经历不无关系,他清楚地记得,在安静的法国小镇上,那些打扮成中世纪绅士的街头艺人,是如何专注地沉浸在自己的表演当中,而路人们则驻足欣赏,并会给予礼貌的掌声。

  “被可怜和被欣赏,是乞讨和街头艺术的主要区别。”罗怀臻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事实上,在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等国家,街头艺人都是非常正式的,受政府监管的职业,只是在严格的程度上有所差异。罗怀臻告诉记者,在美国纽约,对那些以卖艺赚钱为生的街头艺人,往往会要求其取得合法执照,并在规定的场所从事卖艺活动。而对于那些不收取捐赠、纯爱好型的街头艺人,则往往采取完全开放的态度。

  但在国内,要把这种已经中断的艺术形式重新培植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上海市演艺协会会长韦芝介绍,依据文化部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演艺人员作为个体可以在指定的空间进行表演,包括广场和绿地。关键的问题在于,街头艺人上街演出,城市的管理要怎样跟进。

  “不是法律跟不上,是城市的管理需要跟上。”韦芝说,“首先是怎样辨别街头艺人,其次是如何让文化、城管、绿化、税务、工商等部门协调合作。”罗怀臻也记得,自己这些年来参与过不少关于让街头艺人合法化的听证会,但往往因为牵涉协调的部门太多,迟迟未能有一个定论。

  政策上的审慎并没能阻止那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走上街头的脚步。2009年,王士平兄弟下定决心从饭店辞职。哥俩从城隍庙买来了十八块钱一包的魔术气球,穿着浑身是兜的衣服,开始了街边卖艺的生活。此时的铠子也已经开始在人民广场一带卖唱,当碰到真正有才华的卖艺者时,铠子自己也会给钱。他至今记得一个在华师大附近唱河南坠子的老婆婆,惊叹于老人的唱腔,听完一曲后,铠子给了她20元钱,还给她买了点儿吃的,但他没有告诉对方,自己是做什么的。

  转机出现在2013年底。当时,他们纷纷接到了邀请他们去演艺协会表演的电话。事实上,那次表演正是由官方组织的一次正式面试。铠子记得,当天参加表演的人很多,所有人都在一间大会议室里。后来,这样的考试又进行了四五次,时间过了大半年,就在兄弟俩和铠子快对这件事不抱希望的时候,他们终于被通知:过关了。

  他第一次感觉到,这座城市俯身向他们做出了接纳的姿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