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新常态的要义是减速治理

http://www.CRNTT.com   2014-12-10 08:40:40  


 
  三是产业结构现代化与就业结构非现代化。从增加值上看,中国产业结构现代化了,第一产业只占我国产业结构的10%,按可比价格低至7%,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现代部门占据了90%的份额。但从就业分布看,农村劳动力占比过高,仍在30%,尽管从2003年以来进城就业的人群基本上是以服务业就业为贮水池,而不是返回农村,但农村依然储备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现代部门的增加值比重看,2013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2014年上半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6.6%,增长速度8%,超过第二产业7.4%,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的高就业降低了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用经济效率减少换取就业增加是无益的。因此,必须改革服务业现有体制束缚,加快提升服务业效率,否则服务业的产业比重越高,则劳动生产率就越低。

  四是价格持续走低,产出负缺口冲击。2014年通货膨胀率已经降低到1%的时代,而从可观察的产出负缺口就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持续30个月负值。从理论上看,即实际增长低于潜在增长水平,也就是说,从2012年开始负缺口明显出现,衡量负缺口的价格指数PPI从2012年转负到现在。从现有的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趋势看,2015年PPI将进一步下降,持续负PPI实际上就是实体部门的严重通缩,必然也会拖累整体经济的复苏,进而降低总需求,推动消费者价格指数走低。

  这些经验事实表明中国经增长速度“换挡”已经是明确的,即从高速转向高效,经济结构从非均衡赶超向较为均衡的可持续发展结构转变。更为深刻的是,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即从追求“规模-效率”的贪大图洋式的规模化发展,转向了以需求为导向的“需求-效率”发展方式。传统上我们靠政府改革形成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占据新资源和扩大产能规模,提高负债来提升企业和国家的发展,而现在经济减速、产能过剩、出厂价格通缩,腾挪空间受到挤压,规模化扩张的粗放发展阶段宣告结束,传统规模扩张模式结束,但新模式没有建立起来。

  中国的新常态应该理解为过渡时期的形态

  文章称,新常态,顾名思义,就是指“反常的现实正逐步变为常态”,即中国当前减速调整是依照传统高增长而言的新常态,是一个典型的过渡期,这个过渡期有着明显的时间长度和过渡时期强烈的结构性和政策性调整特征。

  在国际上也是如此,据统计,2002年,“新常态”一词在国际主流媒体中每个月出现50次;2011年,“新常态”一词每个月出现700次。在国际上新常态越来越多地被定义为一个过渡性时期,其特征包括:(1)全球经济与贸易增长处于较低的增长水平,贸易摩擦不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新治理架构缺位;(2)刺激经济政策与“去杠杆”的并存,各国政策操作空间狭窄,但政策调整频繁;(3)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处调整阶段,经济与政策周期不同步,美国、英国退出量化刺激,而欧洲日本加大量化刺激,世界经济摩擦动荡加大;(4)金融市场繁荣与实体经济虚弱并存,大量的失业和收入差距拉大都成为一个新的过渡阶段特征。

  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结构性减速,即赶超过程中的结构性加速因素,如人口红利、二元经济下的廉价劳动力、工业化发展、技术进步中的“干中学”效应、全球大繁荣带来的需求等积极因素逐步结束,结构性加速因素变成了减速因素。经济增长告别过去两位数高增长模式,进入中高增长阶段,官方文件对此的表述是“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2001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平均值为10.4%;从2012年初至2014年初,各个季度的GDP增长率都在7%至8%之间,具有明显过渡期的特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