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看历史:新媒体改变大清

http://www.CRNTT.com   2014-07-13 11:03:15  


一份珍贵的《申报》(网络图)
  中评社北京7月13日讯/“朝夕可达”的电报,令大清国的报纸真正获得了“新闻”,而独立于权力机构的定位,也令报纸基本能畅所欲言。这当然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一位被纪检机构予以政纪处分的大清官员,怎么也没想到,他会有幸载入史册,成为中国媒体第一篇电讯稿的主角。1882年1月14日,云南按察使衔候补道台张承颐因欠解铜款,被中央问责,“摘去顶戴”。当天晚上11点,《申报》驻天津记者用电报向上海编辑部发回这条当日新闻,开创了中国新闻界的先河。就在1月16日这期刊登“处女电讯稿”的《申报》上,头版头条不是任何新闻,而是《申报》的“本馆告白”:“将每日京报上谕,由中国新设之电报局传示”。这则告示,在《申报》头版连续刊登了5天。

  《申报》用电报传递谕旨后,以上海为中心的读者,次日就可以得悉北京的各种动态,这大大提升了京津沪三地的政治信息共享进程。在这个信息共享体中,北京是“生产”者,天津是中转者,而上海则是“消费”者。10个月后,1882年10月24日的凌晨,顺天乡试刚刚在北京发榜,考生们还在打着灯笼围观,努力寻找着自己的名字。《申报》所雇用的快马,就带着中榜名单,冲出了北京城。早上8点,快马到达天津。信差冲进了电报局的发报房。随着滴滴答答的电流,名单中节选出的江苏、安徽、浙江中榜人姓名及名次,通过长达3000多里的津沪电报线,当天就发到了上海。次日凌晨,当《申报》的派送人在上海的夜色中,将印着中榜者名单的报纸送往各售报点和订户宅院时,离北京发榜还不到24小时。这期报纸大为畅销。

  有新闻,才有读者;有读者,才有广告;有广告,才有盈利。要获得足够的广告,迅捷的新闻才是其中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广告商家本身,也是读者的一部分,那些关系到政治经济大势走向的新闻,对于这些读者来说,本身就是重要的财富。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