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美国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

http://www.CRNTT.com   2014-07-11 14:46:43  


 
上世纪高校改革

  让我先简单叙述一下两方面的事实。

  在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几乎是常青藤一手遮天。而常青藤是当时的统治阶层、即所谓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清教徒的私人俱乐部。这些富裕家庭先把子弟送进新英格兰和纽约地区的几所贵族寄宿学校,然后从那里直接升入常青藤。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等如雷贯耳的名字,那时其实不过是地方学校。

  到19世纪末,有识之士开始了改革,其中带头的是哈佛校长Charles Eliot。他取消了入学考试中拉丁文、希腊文考试,因为这些古典文字只有贵族寄宿学校才教。这样改变,使公立学校的平民子弟更有竞争力。到了20世纪20年代,常青藤开始逐渐引入SAT考试,尝试有限的择优录取,而不仅仅是看门第。

  1933年,40岁的化学家James Bryant Conant就任哈佛校长,一直到1953年卸任。在这20年中,他一手把哈佛转化为了现代大学。其中一个重要政策,就是推行奖学金制度,唯才是举,把不成器的富家子弟踢走,把聪明的穷学生请进来。当时他有一个相当激进的观点,称政府有权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没收他一次私有财产,即以剥夺性的遗产税终止财富的继承。此说曾引起万贯家资的校友的抗议,甚至要逼他辞职。但他以自己的声誉顶住压力,在哈佛执行财富再分配:用富人的学费供应穷人读书。事实证明,这是美国战后高等教育制度的基石。

  战后的《退伍军人法案》,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彻底重塑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根据这个法案,二战的退伍兵,只要被相应的大学录取,政府就支付其教育费用。于是,一些过去对常青藤连想也不敢想的下层子弟,拖家带口地搬进了典雅的贵族校园(许多退伍兵已经成家生子)。这一度在常青藤引起恐慌。许多教授担心这些“下九流”让常青藤斯文扫地。但事实证明,这些草莽之士,恰恰是常青藤历史上最好的学生。

  上世纪60年代,则是又一巨变。SAT在录取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几乎成了美国的高考。许多上流社会的纨绔子弟进不来了。聪明的平民子弟大量涌入。接着是民权运动所促成的“种族平权”政策,大学录取对黑人等少数族裔进行扶助,适当降低学术标准,让多种族的学生进入校园。

  奖学金制度,也越来越发达。进入本世纪后,哈佛率先推行对家庭年收入在6.5万美元以下的学生的免费政策(美国中等家庭年收入大致在5万美元上下)。也就是说,这些学生不仅不缴学费,而且白吃白住,有的甚至还能拿到笔记本电脑。那些年收入在6.5万-15万美元的家庭,孩子上哈佛也只须贡献家庭收入的10%。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名校,也纷纷跟牌,推出了类似的政策。我们还需强调,这些学校对于弱势学生并不仅仅是大笔砸钱了事,而是主动出击,派人锁定在高中里的穷孩子,告诉他们有这样的机会,鼓励他们申请,并在录取时适当降低分数等等的标准。

  这难道不是穷孩子的教育天堂吗?所以,我没有必要修改我过去的著作。所有这些,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有着巨大的借鉴价值。

  但是,Joseph Soares则让我们看到了另一面。这一面同样真实。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