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贸易大国的升级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5-21 08:44:55  


 
  第二,支撑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快速转换,传统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压力凸显。中国制成品出口大国的地位,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以往,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较低,加之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出口部门的劳动成本在很长一段时期都处于较低水平。

  但近年来,出口部门劳动力供求出现了重大变化:一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相应上升;二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完成转移,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已跨越“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进入上升时期;三是由于高等教育平民化改革,扩大高校招生,使高校每年的入学人数从2000年的108万增加到现在的约700万,导致从事制造业的蓝领工人供给大量减少,推高了出口部门的工人工资;四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工厂需要支付的社保成本相应上升。上述变化,使中国出口部门的工资成本自2003年起,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越来越小,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正在消弱。比如,2000年时韩国单位劳动成本是中国的16.3倍,2012年已缩小至5.7倍;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劳动成本相比,目前的差距也缩小到2.9倍和1.9倍。而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更是从优势逆转为劣势,如印度、印尼等人口大国的单位劳动成本已降至中国的30%。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大大削弱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向更低劳动成本的国度转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走上出口导向之路,导致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金融危机后外部需求不足,又致使产能过剩加剧,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中国传统产品出口的竞争压力凸显。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比较优势虽然慢慢失去,但同时又有新的优势涌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中国拥有大的本土市场(大市场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进而有助于研发和品牌建设)、人口质量红利(人力资源质量高、成本低)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比较优势的转换要求我们调整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从出口创汇转向价值链提升。

  第三,中国出口的外部国际环境正处于变化之中。一是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金融危机后,各国更加重视出口,普遍加大了对本国产业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则推动“再制造业化”,也更加重视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持续增加。二是区域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使中国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目前,全球FTA已达300多个,其中大多数是新世纪以来建立的。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和跨大西洋伙伴关系(TTIP)正加快步伐,巨型区域一体呼之欲出,中国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受到冲击。如果不能急起直追,中国将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在重构国际经贸规则。美国以TPP等区域一体化组织为平台,强力推动新的经贸规则,如劳工标准、环境标准、竞争中性等规则,同时还在推动制定多边的投资协定、服务贸易协定等。如果中国不能加速国内体制改革,将难以适应这些新的国际经贸规则。届时,中国要保持传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难度会更大,出口结构升级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