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顾颉刚日记中的饥荒:家禽亲食其子

http://www.CRNTT.com   2014-05-10 10:39:28  


 
政协文化俱乐部吃顿好饭

  身为政协委员的顾颉刚能在政协所办的文化俱乐部食堂吃饭,然而也让人气馁,“湲儿初愈,静秋要她吃一顿好饭,于上午十时半携至文化俱乐部,则已在排队,轮至静秋时无菜但有汤矣。不得已四人吃番茄口蘑汤五碟,以咽面包,然因此食面包多,四人花至一斤二两粮票,本月中少却一天粮矣。供应紧张,即此可知”。(1960年11月20日)粮票规定的人均口粮难以为继,意味这个月不能在公家食堂吃饭了。要想吃好饭只能出外就餐,可所费不资。即使有条件上馆子也不爽快,尤其排队时间之长令人欷歔。顾颉刚1960年12月18日记载一名叫尹受的人(似为顾家帮工)代为排队所遭遇的烦躁苦楚:

  青海饭店新设,有手抓羊肉等菜,因欲与家人一尝之。今晨烦尹受前往排队,自上午五时冒寒前往,至九时半乃归,取得四十八号牌,心以为可得饱餐矣。十一时半与四儿同往,至则门紧闭也,待半小时,开矣,而不许挤进,谓当按号入内,在门等待,先则谓可携一儿,继则一儿亦不得带,予遂只得归饭矣。我来回只一小时,且在中午,未觉苦也,而尹君乃以极寒之夜,极早起身,在檐下静待至三小时,大苦矣。记与此,以志予感。

  从1960年下半年到1961年全年,顾颉刚全家的吃饭问题越发严重。张静秋在家做饭次数明显减少,出外就餐次数有限且人太多,实在无法忍受。若全家都去政协所办食堂吃饭,粮票又不够用,“静秋为了粮食减少,副食品难买,常要我到政协文化俱乐部进食,以该处每餐只收粮票二两,且供应较丰也。然该处限制綦严,必须亲到取条,又必须早到取条,故每饭必须费去两小时许。予正赶《尚书》工作,如何得此闲暇!”(1960年12月23日)。由于政协委员携带家眷过多,更根本在于物质减少以致供应紧张,文化俱乐部餐厅改变了章程,规定每一委员只许带一人,每餐一位客人消费二元八角或三元五角。

  然而不管怎样还得去吃,否则只有饿死。此后顾颉刚听从张静秋的意见多次去政协文化俱乐部就餐,“与静秋、三姨到南河沿文化俱乐部午餐”。(1961年2月27日)“全家到南河沿俱乐部饭”(1961年4月9日)。面对普遍的饥馑,政协文化俱乐部餐厅所做政协委员只能携带一人的规定并没真正贯彻,为了吃饭大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卖古籍,换鸡蛋

  此时更为严重的问题出现,妻子张静秋与儿子顾洪已经浮肿。不久顾颉刚也出现浮肿症候,“予浮肿,腿甚于面;静秋则面甚于腿。吴谚云:男怕穿靴,女怕戴冠,岂肿病果有男女之别乎?孩子中惟堪儿未肿,迩来此病甚多,莫测其由来。”(1961年3月29日)以致朋友冯家升两年不见顾颉刚,一见之下说出“您瘦得不认识了”。尤其是张静秋为家庭操心过多,身体削弱甚明显:“静秋愈憔悴,今日游公园,几致晕倒,扶之而行。卧后忽然四肢麻木,身上流汗。此皆脾气不好,凡事焦躁,而又碰到荒年,食品不足,以致浮肿日甚之所致也。为之奈何?”(1961年5月2日)

  面对吃饭的困境,顾颉刚采取的措施第一是卖书卖古董。此时卖书已不值钱,顾颉刚所出售的汲古阁《十七史》、阮刻《十三经注疏》因书籍本身有缺陷,每册仅卖一二角,且微薄卖书所得很快就花完了,“本月廿日收到中国书店价三百十九元,到今一星期,为了买物(鸡蛋每个六角)、医病、请客、订报、寄钱(三姨处四十元),到今天已用完了,不得不再卖书,钱不经花,使人惊骇”。(1961年12月26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