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不会出现全面通缩

http://www.CRNTT.com   2014-05-04 08:38:21  


  中评社北京5月4日讯/2013年下半年后,工业、基建、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减弱,进出口数据也不断反覆,国民经济增速出现回落。与此同时,国内的经济泡沫与杠杆却仍然偏高,“去杠杆”过程仍然比较纠结,这使得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难度加大。在经济下行和调控政策整体不放松的背景下,一个金融危机期间被反覆讨论的问题再次成为热点,中国经济是否会发生通缩危机?

  判断通缩的逻辑 

  经济观察报发表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研究秘书李瀚承文章表示,今年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显着变化就是,政府明确要把经济运行保持在7%-7.5%的合理区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了7.4%,虽然创下了历年增速新低却仍在合理区间。当然,7.4%的经济增速也实实在在表明经济下行趋势十分明显。从货币政策来看,为了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降低国内杠杆、挤出泡沫,央行对放松货币仍然保持谨慎。

  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认为目前中国已经出现通缩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就是,整体经济集中表现为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但导致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的原因要区分来看,除了经济运行环境这个直接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那就是货币超发,超发的货币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无法弥补其对中国内生动力成长的压制,并且延误了中国产业链的转型。

  伴随着过去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内“铁公基”项目大量上马,本来正在逐渐淘汰过剩的行业,如钢铁、水泥、黑色金属、房地产等行业反而迅速扩张,这是导致国内产能严重过剩以及结构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货币政策收紧并且坚持不放松,缺少货币支持后,这过剩行业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这也是宏观调节将淘汰过剩产作为主要调整方向的原因。因此,在整体宏观调控政策不放松特别是信贷控制仍然较严的情况下,不能简单判断经济出现全面通缩。

  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仍可以实现较快增速,是因为中国人口红利尚未完全消失,但这也使得当前的宏观政策调整面临双重压力:淘汰过剩产能会加大经济通缩压力,同时又要避免GDP增速下滑过快。

  在此期间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中国外贸进出口金额大幅萎缩,这一数据的回落传达出一个明确信息,即便欧美经济已经复苏企稳,但全球产业链再平衡、美国的再工业化,都将使中国新增出口订单面临下行压力。

  同时,在目前的经济换挡期,防通胀、促消费仍是宏观政策的主要基调。居民可支配收入受到挤压导致消费增长乏力,如何扩大消费也成为了未来如何促进经济增长远离通缩的主要问题之一。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