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徜徊在大学中的权力幽灵

http://www.CRNTT.com   2014-03-10 12:12:39  


 
  笔者听后,既无语,更心动!

  这就是权力的魅惑!而这种魅惑,在中国的文化和现实生存环境里,被进一步放大和扭曲。

  按理说,作为学生,应刻苦学习,通过坚持和勤勉来追求思维的变革、知识的积累、技艺的精进,并以此来获取物质和人生的成功;作为青年教师,应坚守学术道德,通过刻苦钻研和不断创新,来获取学术江湖地位的提升、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尊重。而不应急功近利,以向权力靠拢,甚至为权力屈膝的方式来获取某些东西。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学生和青年教师会热心于追逐权力呢?

  原因无他,就在于中国的高校是个权力场。这个权力场主导了人才选拔、学术科研、评奖评优和资源分配。
在人才考核和选拔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中国的高校里,无论是评职称、还是出国深造、抑或是行政提拔,那些拥有一定职位的、或者与权力者走得很近的教师,较之那些只甘于科研或教学、不擅长搞关系的没有一官半职的普通教师来说,占有很大的优势,也更容易被评上教授或得到提拔。

  在获取学术科研项目和资源上,一是这些项目和资源被权力所霸占。笔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近3年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成功申报者中,80%以上是当书记、校长或院长的领导!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领导有时间做课题吗?他们的学术水平真的那么高吗?为什么年轻的教师几乎没有一个呢?二是学术“霸权”横行。高校里的某些“长”字号人物凭借自己的行政地位,利用手中掌握的职权,动辄染指下级的学术研究成果,还要“独占鳌头”;凭借其权力和关系申报的课题,自己也基本不做,而是叫一些青年老师或学生操刀代劳。而且,在发表论文时,他们的论文也霸占了许多学术期刊的大部分版面。

  在评奖评优上,权力的主导性也赤裸裸地显露无疑。笔者也曾统计过省里和市里的一些社科评奖结果。发现,一等奖中,获奖者几乎清一色的是各个院校的领导;二等奖中,大部分也是有点行政职务的;青年教师呢,即便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也很难问鼎一等奖。而在学校的评奖评优中呢?权力的主导性就更赤裸裸了。

  在资源分配上,权力就更加横行无忌、所向披靡了。在大学外部,由于缺少捐赠和自主经费来源,中国大学所需的经费、学科资源、硕博士点及其他资源被中央各部委掌握着,不得不与地方一样“跑部钱进”,向各部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甚至用颁授博士等头衔去换取官员的支持;在大学内部,让人痛心和发指的是,大学的资源也主要是根据行政级别来配置的。不同的行政级别掌握着不同的权力和资源,级别越高,掌握的权力和资源就越多,如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论文发表、带博硕士生等重要资源的分配中,各级领导都享有“特权”,行政领导往往挤占了有限的学术资源。教授见了校长,就像老百姓见了官长;一个处长的权力和资源也远远高于一个名教授。

  于是,在这个权力场的作用下,就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和教师们,无一不受权力规则所支配,并甘愿成为其奴隶。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权力租金从不同的侧面诱惑着、干预着甚至是侵犯着他们的学术自由权和言论自由权,并最终使得教学和科研不得不成为行政权力和利益的奴隶,使他们不以当上名教授为追求,而以当上处长、院长为目标。对学生而言,行政主导资源的恶性示范效应、权力的淫威等都在有形无形中导致学生走向功利化、得上权力膜拜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