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大陆人的“恩主心态”从何而来

http://www.CRNTT.com   2014-02-19 11:40:48  


 
  延续多年的宣传的语态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恩主心态”的蔓延

  其次,在媒体人胡子莫看来,长期错误概念的灌输,让一些人有了想当然的“恩主心态”的错觉。还以香港为例,比如当初CEPA(两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协定)的签订,北京媒体将之称为“送大礼”,但其实这其中完全依据世贸组织的原则及标准。香港跟其他国家和地区早就实现了这种经贸协议,签CEPA不过是把内地与香港之前不正常的贸易关系规范化、正常化。如果说这也是送大礼的话,美国、欧洲、日本,几十年前就送给香港了。

  再比如,当年内地供应香港生鲜食品的“三趟快车”,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时的宣传造势就达到了顶峰,时任外经贸部部长的吴仪特意以全程随车押运的方式,向世界秀出供港“三趟快车”。而时任外经贸部“供应港澳三趟快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金旭更是曾应邀请参加当年春节联欢晚会,在《三趟快车奔香江》节目中,金旭亲自介绍“35年风雨无阻的三趟快车”。宣传通过“三趟快车”,将内地塑造成了支持香港的大后方。但实际上,长期在香港经营和销售供港食品的华润集团,对此却自称“三趟快车”是出口创汇的‘蓄水池’”。

  现如今,这种宣传语态也并未消失,诸如“中美、中英签署贸易大单,中国送出数十亿美元大礼”的描述仍然不时见诸报端。

  最后,中国人把生意和人情混淆的历史文化因素也不容忽视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政策宣传因素外,中国传统文化里,做生意也不是一件纯粹的事,而这种文化上的耳濡目染对这种“恩主心态”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历史上,这种把生意当恩赐的感觉更为明显。比如在鸦片战争以前,由于中国是不需要外贸的,一切货品自给自足,域外新奇物品也只需要“藩国进贡”。当时只是为了对崇尚中国货品的洋商体现一点恩赐,朝廷才在广州开设了一个港口,接待来做生意的洋商。

  而如今,在中国,生意和人情之间仍旧有巨大的交集,有些卖家做成生意后仍然会以“赏口饭吃”来表达对买家的谢意。而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大陆人以己度人,在本比较平等的贸易中掺杂着诸如“恩主心态”这样的其它因素也不足为奇。

  结语:在经贸关系中,付钱的买方确实相对主动,这种主动容易使得买家有一种“优越感”。但部分大陆人将这种“优越感”升至“恩主心态”,并以“恩人自居”,对很多问题指指点点甚至招致反感。而这种“恩主心态”的养成其实和大陆长期来的历史政治条件以及宣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来源:腾讯评论今日话题2014-02-19 第2709期  原题:大陆人的“恩主心态”从何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